如果清朝善待漢人,沒有屠城,還會被詬病嗎?

如果清朝善待漢人,沒有屠城,還會被詬病嗎?輝輝手遊解說2020-09-06 10:29:03

清朝被“詬病”本就無可非議,亦是逃不掉的。這裡的原因有很多,以人們指責它的“閉關鎖國、腐敗無能以及喪權辱國”等居多。“屠城”基本上是征服者慣用的伎倆,清朝自然不例外。歷史上,“屠城”事件時有發生,屢見不鮮。既有為了“復仇”而“殃及無辜”的,也有“久攻不下”去“憤怒發洩”的,動機不一而足。清朝在入關時,攜帶“七大恨”而來,對中原地區的“漢人”帶有很大的敵意。如“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等慘絕人寰的“屠城”事件,就以“漢人”拒不接受“剃髮令”為導火索轟然爆發,進而奪取了無數人的生命。當然,為了達到征服之目的,遂行“屠城”之手段,是萬萬不可取的。因為這是野蠻、不文明的,更是有違“人道主義”原則的。“西學東漸”後,民族觀念的傳入,更是加劇了這種不齒的“討伐”,遂而演變成了以“民族意識”的立場來看待此事。清朝嚴防死守“閉關鎖國”政策,導致中國全面落後於西方世界,亦成為了清朝被人所“詬病”的根本原因。明清以來,當權者為了統治需要,不斷嚴防死守“閉關鎖國”政策。至雍正時期,“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達到了封建社會的頂峰,人們的思想亦得到了嚴重禁錮僵化,缺乏必要的創新意識,導致中國越來越落後於西方世界了。清朝政治上“腐敗無能”,對外“喪權辱國”的種種表現,更是加劇了被人“詬病”的基礎。清朝末期,貪官汙吏橫行霸道,搜刮民脂民膏無所不用其極,導致人民不堪重負,民不聊生。期間,各種起義運動風起雲湧。清朝對內採取殘酷鎮壓的手段,對外則一味地屈辱退讓,極盡“喪權辱國”之能事,簽訂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社會矛盾得到空前激化,民族矛盾、階級矛盾不斷浮現,清朝統治危機擴大趨勢不可避免。

最後,“革命風暴”成了壓垮清朝的最後一根稻草。1911年,轟轟烈烈的“辛亥革命”爆發,建立了“民主共和”政體,中國步入了一個新時代。至於審視清朝的是是非非,也就擺上了檯面,比如“修史”、“蓋棺定論”等等事項。後來,由於種種原因《清史稿》被擱置了,就沒有修完。不過,清朝被人“詬病”倒是成為了一種共識,誰叫它那麼不爭氣呢!

如果清朝善待漢人,沒有屠城,還會被詬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