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漕糧”指的是什麼?有哪些歷史淵源?

中國古代的“漕糧”指的是什麼?有哪些歷史淵源?洞見之派2018-06-27 10:15:24

中國古代的“漕糧”指的是什麼?有哪些歷史淵源?

提到漕糧,腦海中首先想到的是清宮劇中所見的“漕運”“漕幫”。

講漕糧得先講一下漕運,漕運是指中國曆代王朝將徵收來的糧食透過河運、水陸遞運和海運三種運輸方式運往京城或者指定地點。

這種押運的糧食就是漕糧,也叫稅糧。起於兩漢,盛行於唐宋,明清遂成定製。

通俗地講漕糧就是透過水道運輸的糧食。

中國古代的“漕糧”指的是什麼?有哪些歷史淵源?這些歷史要讀2018-06-27 09:44:31

漕糧就是古代透過河運或是海運的方式,由糧產充足的東南地區漕運至京師的稅糧。

中國古代的“漕糧”指的是什麼?有哪些歷史淵源?

漕運有兩千多年曆史,起源於兩漢,盛行於唐宋,發展至明清遂成定製。

由於在古代,作為大一統帝國的京畿,往往聚集著大量的人口,文武百官、皇公貴族、各地駐京機構、大量戍衛士兵和軍屬、各國商賈和留學生等,這數以百萬計的人口多半不從事農業生產。因此,就需要從全國各地調運糧食,以確保京畿地區的糧食安全。

中國古代的“漕糧”指的是什麼?有哪些歷史淵源?

尤其是明清時期,由於定都北京,政治中心遷往華北,而華北本來就糧產不足,這就使得京畿地區(北直隸)的糧食相當緊張。因此,大運河的漕糧就很重要。

中國古代的“漕糧”指的是什麼?有哪些歷史淵源?

而明清時代,得益於大運河,漕糧可以從江蘇、浙江、江西、安徽、湖南、湖北、山東、河南等地徵收,再透過大運河源源不斷的運抵京師,有效的維持了北京地區數百萬人口的糧食。

中國古代的“漕糧”指的是什麼?有哪些歷史淵源?井夫子2018-07-04 14:27:38

謝邀:

先來個官方的:我國封建時代透過河運和海運由東南地區漕運至京師的稅糧。因其運輸方式而得名。是為漕糧。

話說回來,古代沒飛機,沒火車,馬嘶驢叫運糧忙。除了陸路運糧,還有水路。水路分兩種,河運和海運。

中國古代的“漕糧”指的是什麼?有哪些歷史淵源?

自從明朝立國,由於首都在南京,北方邊防軍要吃糧,就以海運為主。等到遷都北京時候,由於海運成本高,就修整京杭大運河,改為漕運為主。

所謂漕運就帶來了漕糧。

在明朝,漕運方式分3種。開始是支運,在運河沿線設立糧倉,產糧區將漕糧運抵就近的糧倉,再由官軍分段運送。還有兌運,即是江南百姓可以運糧到淮安、瓜州等地,兌給衛所官軍,由他們運載至京。最後是長運。就是漕糧改在碼頭就近交兌,再轉給官軍專運。

中國古代的“漕糧”指的是什麼?有哪些歷史淵源?

其中長運是最持久的方法。

說了方法,再說說人員,大運河上運漕的官軍,稱為漕軍。其中漕運總督與漕運府總兵官同理漕務。

以上就是一些關於漕糧的知識,希望能解答問題。

中國古代的“漕糧”指的是什麼?有哪些歷史淵源?

中國古代的“漕糧”指的是什麼?有哪些歷史淵源?與書居2018-06-27 09:50:50

翻閱中國古代賦稅史,常可見“漕糧”一詞。所謂的漕糧,指的是以粳米形式徵收的實物稅,主要在山東、湖南、湖北、河南、江西、江蘇、安徽和浙江等省徵收。一般而言,漕糧是透過河運和海運由東南地區漕運至京師。漕糧也是運輸方式而得名。從本質上說,漕糧並不是糧食,而是一種稅收。

中國古代的“漕糧”指的是什麼?有哪些歷史淵源?

之所以說,漕糧在本質上是稅而不是糧食,是因為不是所有的漕糧都以粳米的形式徵收,有一部分是以銀子代替徵收的。也有的地方允許納稅戶繳納現錢給州縣,由州縣官拿錢去買米上繳。

中國古代的“漕糧”指的是什麼?有哪些歷史淵源?

值得注意的是,納稅戶並不是單純繳納漕糧就行,他們還得承擔漕糧徵收時的一系列附加費。為了彌補貯運過程中的損耗,地方官員會強制要求每擔糧食都要按固定的折扣多收一部分,稱之為“耗米”。此外,納稅戶還得承擔用作糧食運輸、官倉修繕及其他用度的各種費用。對於納稅的民戶來說,漕糧無疑是一項沉重的負擔。

中國古代的“漕糧”指的是什麼?有哪些歷史淵源?

儘管朝廷也知道漕糧存在的附加費加重了民眾的負擔,但是朝廷往往也束手無策,因為它們很難劃清必要的附加費和濫收附加費之間的界限。畢竟不同地方漕糧徵收中的實際損耗不同,各地的附加費千差萬別。正因為如此,無論是中央還是地方大員,都難以清楚的界定哪些附加費不合理。其結果是導致幾乎所有的附加費徵收都掌握在地方官吏手上。

中國古代的“漕糧”指的是什麼?有哪些歷史淵源?

因此,只要發現入不敷出或地方官吏有特別需要,他們就會提高漕糧附加費的徵收額度。這就使得納稅民眾苦不堪言。可以說,漕糧的存在是中國古代民眾的一項繁重負擔,引起了很多民眾的不滿。

中國古代的“漕糧”指的是什麼?有哪些歷史淵源?閒看秋風9992018-06-27 17:12:39

大家好。今天閒看秋風帶您去看看元代京杭大運河的全線貫通與整治。

劃直和整改大運河的關鍵工程是將舊運河的中段東移到今山東境內,再就是修通京、津地區的河道,以直達大都。

在漫長的運河通道上,各段地勢高下等等不一,因而,出於利用、調節水源的需要,必須建立、改善壩閘體制,元代在這些方面做了一定貢獻或有益的嘗試。

所謂“漕糧”“漕運”就都與“漕渠”(大運河)有關。

宋、金、蒙元之際,兵連禍結,戰亂頻仍,漕渠亦遭厄運。北宋徽、欽二宗時期,運河已逐漸失去原有作用;

靖康年間,金人南下,汴京被圍,漕運中絕,汴水“堤岸失防,汴流久絕”,“塞久不合,乾涸月餘”。金與南宋中分南北達數十年,隋唐以來的大運河被攔腰切斷。

這樣,到乾道年間,南宋使臣北上,沿途見舊汴水“河益堙塞,幾與岸平,車馬皆在其中,亦有作屋其上”,“汴河底多種麥”,已是一派殘敗景象。

所以,元代首次漕運的船隻進入清江,亦即“奪淮入海”的交結點後,即逆改道後的黃河(原淮河河道)西行,至江蘇宿遷、徐州後繼續西進;

達“中灤旱站”,再陸運一百八十里到淇門(今河南汲縣東北淇河與衛河交結處),進入御河(今衛河),最後接運至大都(今北京)。

上述航道迂迴曲折、水陸轉運,諸多不便。南宋滅亡後,尋求南北徑直、便捷的漕路提上了日程,至元十二年,考察江淮至大都河道狀況的郭守敬認為:

“宋、金以來汶、泗相通河道,可以通漕”①,於是,在試行多渠道運輸的同時,元廷逐步于山東西部大力興舉了開挖新漕渠、劃直南北大運河的工程。

中國古代的“漕糧”指的是什麼?有哪些歷史淵源?

中國古代的“漕糧”指的是什麼?有哪些歷史淵源?水煮周易2018-06-27 10:03:31

中國古代的“漕糧”指的是什麼?

古代陸路交通不便,古人便想到更多利用水道進行運輸。

漕,就是水轉、水運的意思,就是透過水路轉運物資。民以食為天,糧食是最為緊要的物資,特別大城市所需糧食更多,從各地特別主產區將糧食轉運到大城市特別國家政治經濟中心“京師”的工作顯得就非常重要。

所以,漕,《說文解字》直接解為“水轉谷也”,就是用船隻走水路轉運糧食。

漕糧,就是指水路運輸到京師的糧食。

我國河流眾多,水運能力十分豐富。漕運起源是很是很早的。

如公元前600多年,楚國就開通了揚水,溝通漢水和黃河中游。公元前486年,夫差開湧邗溝,溝通長江和黃河,其也成為京杭大運河最早的一段。

隋唐時期開鑿眾多運河,甚至溝通了江、河、淮、海、錢塘五大水系。清代漕運實行軍運,以運河運主,是一種十分繁重的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