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明軍比清軍還要魯莽,為什麼反而被努爾哈赤各個擊破?

印象中明軍比清軍還要魯莽,為什麼反而被努爾哈赤各個擊破?飛翔的魚缸Hg2017-11-20 19:20:36

謝邀,這個問題很深奧,我們只解析一部分。

印象中明軍比清軍還要魯莽,為什麼反而被努爾哈赤各個擊破?

自萬曆皇帝開始,明朝就開始走向歷史的慣性,由於保守和儒家思維的教導,明王朝依舊的以延續,雖然到崇禎皇帝這一段時間皇帝成了擺設,但仍不會出現問題,可是體制問題已經使國家的承載力接近邊緣。

力圖改革的崇禎皇帝帶著一番雄心決定整頓朝綱,但也是有心無力,因為這種假公濟私,人人為己的思想在社會廣為流傳,政治生態貪汙腐化,有功者不得進,貪腐者結黨營私這是現實。明朝除了皇帝沒有幾個人為江山設計擔憂了(想擔憂你也沒機會)。

這些是頂層的統治結構,那麼我們再開看看底層人民。

朝廷改革造成執行不力,人民慘遭欺壓,皇族貴族剝削,地主階級壓榨,大小官僚力不從心無動於衷。再加天災氾濫民不聊生,人民期待政府的解救,然而並沒有什麼卵用,財富不斷向上層雲集,沒人管你草民的死活。

印象中明軍比清軍還要魯莽,為什麼反而被努爾哈赤各個擊破?

失望的吶喊聲來了,我們要自救,活不下去了怎麼辦,一個名叫李自成的人站了出來,我能給你們活路,讓你們享盡榮華,成為人上人。憤怒的烽火席捲而來。大明沒人在挽留你,這一變化使得明朝本不科學的的經濟體制得以暴露出無法挽回的弊端。

明朝的守衛者們不得不東奔西走充當救火隊員,還要防衛北部滿人的入侵,他們帶著當時世界先進的火器還有完備的攻防體系,結果再強的力量也禁不住這樣無休止的消耗。加上內部的黨派之爭也愈演愈烈,他們不考慮國家只在乎自己的權勢,想盡辦法搞到那些有功者。孤獨的崇禎皇帝也無可奈何縱有雄心壯志也只是有心無力。

李自成打進北京,成為皇帝可是他忘記關外的皇太極,他忘了戍邊的吳三桂,他忘了人民因為鬥爭而破敗的江山。在需要吳三桂的時候他拒絕的,這使得吳三桂與皇太極聯合。

印象中明軍比清軍還要魯莽,為什麼反而被努爾哈赤各個擊破?

我吳三桂又回來了,你們滅了明朝,辱我親人,我要將你統統殺掉。吳三桂帶著明朝僅剩的精銳之師(關寧鐵騎)這數萬人來了一場統一全國的大戰,最後聯合皇太極統一全國,成為雲南王。

從以上可以得出結論,在堅硬的外殼也架不住從內部打破。如果明王朝沒有農民起義,氾濫的黨爭能夠控制,朝廷一心我推測打敗滿人不成問題或者說明朝還能延續一段時間。“內不統何以掃除外患。外患不除內患惡劣此必亡也。”

於人、於家、於企業相同點同在。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同感還請點贊和評論!以資鼓勵。

編輯:渡渡鳥☺

印象中明軍比清軍還要魯莽,為什麼反而被努爾哈赤各個擊破?春天的楊樹林2017-11-19 09:20:40

這都是影視劇造成的負面影響,不是真實的歷史。

歷史上明軍是勝多敗少,但是明軍輸不起,總共就那麼些家底,不像清軍以搶掠為目的,勝敗無所謂,反而更靈活。

薩爾滸戰役其實並沒有完全損失明軍的主力,只是一小部分。而且由於長達200年時間內,北部邊疆的主要戰略是防守而不是進攻,所以明軍善守而不善攻,重陣地戰而輕運動戰,這是薩爾滸戰役失敗的根本原因,還有就是用人的失當,楊鎬在援朝戰爭中表現就很不怎樣,被參革職,不知道為啥這麼重要的戰役要用他。

後期明軍的主力關寧軍一直紮在東北邊疆,清軍直到崇禎皇帝吊死也沒跨進山海關一步,可見明軍戰鬥力不是那麼弱。

印象中明軍比清軍還要魯莽,為什麼反而被努爾哈赤各個擊破?50後男人2018-02-22 16:35:40

呵呵,魯莽二字,不但對於明軍是一個很好的用詞,對整個明朝(末期)來說,也是一個恰當的用詞。看看明朝的皇帝,不是動不動就躲在宮裡幾十年不上朝、就是動不動跑到大漠外玩親征打仗。結果是明英宗在土木堡被捉了去,萬曆帝則四十年不上朝,至於玩鬥雞、木匠的皇帝就不提了。從這些事看就知道,上至皇帝都不咋的靠譜,下面還能好嗎?

印象中明軍比清軍還要魯莽,為什麼反而被努爾哈赤各個擊破?

1616年(萬曆四十四年),努爾哈赤以“七大恨”起兵反明時,那位深宮裡呆了近四十年的萬曆皇哼了一聲後,就命明朝軍隊攻擊後金。於是明朝以楊鎬為大將軍,集結近二十萬明軍分兵四路出擊後金,努爾哈赤則率領6万旗兵與明軍在薩爾滸地區周旋。明朝此時因國庫空虛、軍費緊張,因此不斷崔促楊鎬與努爾哈赤決戰。1619年(明萬曆四十七年),總兵杜松率西路軍突出冒進,孤軍深入。努爾哈赤乘機集中主力打擊楊鎬,一戰全殲西路明軍。爾後僅用5天時間,又分別擊敗東路、南路明軍,明軍主力全線潰散。至此,薩爾滸之戰,努爾哈赤大勝,明朝元氣大傷、再無能力消滅後金了。

印象中明軍比清軍還要魯莽,為什麼反而被努爾哈赤各個擊破?

此戰,明軍兵力遠超後金,但卻不能集中優勢兵力對敵。歷史學家蕭一山說:“綜觀此役,明之兵數,實逾金軍,然分全軍為四路,則其勢必弱;而況杜松輕渡渾河,兩分兵力,乃明師失敗之最大原因也。”而明朝初戰後金,整個戰爭準備倉促,將領又輕敵冒進,各自為戰、排程失當,實為魯莽,焉能不敗。

印象中明軍比清軍還要魯莽,為什麼反而被努爾哈赤各個擊破?

《孫子兵法》開宗明義“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一個國家對待戰爭,如不能重戰、慎戰、備戰,就很危險了。面對後金的崛起,李成梁養寇自重,不以國家安危為重,魯莽也;萬曆皇帝不知己不知彼,倉促間輕易傾國用兵,魯莽也;薩爾滸之役,楊鎬不以戰場實際情況為準繩,分兵擊敵,各路明軍又毫無章法協調配合,輕敵冒進,魯莽也!如此,明朝滅亡,已天定矣。

印象中明軍比清軍還要魯莽,為什麼反而被努爾哈赤各個擊破?火影1573611542017-11-19 19:32:26

魯莽?不知這種印象從哪來的?另外戰爭的成敗跟軍隊本身魯莽程度並無直接關係啊!軍事是政治的延續,任何軍事行動背後都必然有些相應的政治目的,也就是說,一支軍隊實際的戰鬥力不但取決於軍隊本身的情況,更取決與這支軍隊背後所依賴的軍事系統以及支撐這個軍事系統的行政體系,在明末那種軍事系統全面腐化,行政系統效率低下的大背景下,就是孫武韓信在世估計也能混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