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安史之亂”的真相到底是怎樣的?

唐朝“安史之亂”的真相到底是怎樣的?道光十三年2020-06-25 00:47:30

安史之亂:唐玄宗陷在自己的故事裡難以自拔,造成的悲劇

“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

公元755年,安祿山、史思明率領18萬虎狼之師殺入長安。此時的長安城,已經有上百年沒有經歷過戰亂,人們都沉浸在這盛世的假象中很久了。面對這突如其來的變故,完全不知所措。

《長恨歌》裡的這個“驚”字,用的非常好,當時誰也沒想到啊!

唐朝“安史之亂”的真相到底是怎樣的?

不知道你有沒有意識到這樣一個問題,中國古代王朝,發生大大動亂的情況,大多是在王朝國力衰落的時候,一般是在中後期。比如漢代的黃巾之亂,清朝的太平天國、義和團。各種矛盾積累的多了,病來如山倒,扛不住也很正常。

但是唯獨安史之亂是一個特例,他發生在唐朝國力最鼎盛的時代,開元盛世。如果沒有這場動亂,歷史的走向就不是當初的模樣,唐玄宗的歷史地位可能就會比肩唐太宗,甚至超越。那麼這就非常奇怪了,為什麼這場動亂會突如其來,而且是在一個朝代最鼎盛的時代呢?

唐朝“安史之亂”的真相到底是怎樣的?

通常的解釋是,唐玄宗沉迷女色,年老昏庸,對安祿山掉以輕心。仔細分析一下,這其實沒什麼解釋力。要知道,皇帝這種職業,是孤家寡人,整天最擔心的就是被奪權,是職業疑心家。何況唐玄宗這種一輩子英明神武,一手開創了開元盛世的皇帝,他怎麼會犯這種低階錯誤呢?一旦意識到什麼人會對他造成威脅,皇帝會本能做出反應。所以這件事發生的很奇怪。

唐朝“安史之亂”的真相到底是怎樣的?

其實,回顧唐玄宗在執政中後期軍事上的一些改革措施,以及他個人的一些妄念,就不難發現,裡面就隱藏著導致這場動亂的根本原因。

那麼是什麼呢?是唐太宗陷在自己開疆拓土的故事裡,難以自拔。

如果放在唐代開國的初年,這種事根本就不會發生。為什麼?因為從漢朝的教訓中,所有的皇帝都知道,自己最大的風險在哪裡,當然就是那些手握重兵的將領。幾百年,無數血的教訓放在那裡,所以歷代皇帝,就搞出了一套防範像安祿山這樣將領的手段。

自南北朝後期,到唐玄宗執政的前期,歷代王朝的兵治都是府兵制,這套制度,已經能夠很好地防範將領擁兵自重了。

所謂府兵制。是一種兵農合一的制度,全國各地設有600多個軍府,每個軍府管轄府兵一千人左右。府兵不用繳納稅賦,平時務農,農閒的時候參加軍事訓練。一旦遇上戰事,府兵就要上陣打仗。府兵的武器和馬匹等全部自理,但他們可以參與戰利品的分配。

花木蘭的故事,就是這種典型的府兵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說的就是要打仗了,臨時調兵。

唐朝“安史之亂”的真相到底是怎樣的?

但是到了唐玄宗時代,府兵制就逐漸被廢除了

,為什麼?因為從唐朝建立到唐玄宗時期,唐朝一直在擴張。到了唐玄宗時期,鋪子攤的太大了。你想,軍府不是在什麼地方都能建的,你起碼得有足夠的耕地,能讓這幫府兵自己耕種養活自己啊。但是此時得唐朝疆域已經深入草原和高原,那是建不起軍府的,那要是打仗了,就只能從內地的軍府調人,而且你還不能調太久,也不能調太勤,因為府兵都是自己養活自己,你調的太久,那家裡的田就荒了,你調的太勤呢,府兵自己就出不起一來一回的路費了,這就極大的影響了軍事效率。

所以到了唐玄宗的時候,府兵制改成了募兵制。就是朝廷出錢來徵兵,養職業軍人!國家在邊疆地區劃出一片區域來訓練士兵,有些還把家屬也遷到這裡,按時撥付軍餉。後來嫌中央按時給軍餉太麻煩,就讓當地軍隊領導也就是節度使自己想辦法解決,節度使一面掌管軍隊,一面在當地籌措軍餉。

募兵制實行後,唐朝軍隊的戰鬥力飛速提升,臨時工和全職工專業能力是不能比的嘛!而且軍隊數量也有了很大提升。站在唐玄宗當時的角度看,這自然是個了不起的制度創新。他在長安當皇帝,得到的全部反饋,都是在證明這個制度是有效的。

唐朝“安史之亂”的真相到底是怎樣的?

在西邊,原本膠著的吐蕃勢力被一下趕回了本土,在北邊,契丹和突厥的勢力也被逐出了河北。那對於唐玄宗而言,對內呢,他已經是搞出了一個開元盛世,經濟文化極大繁榮,對外呢,又是捷報頻傳。你要是唐玄宗,你心裡在想啥?當然是想當文治武功,古來無雙的千古一帝啊。

杜甫在他的詩《兵車行》裡面就留下了一句話,叫“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邊關戰況異常慘烈,流血成海,但是抵擋不住皇帝開疆拓土,成就夢想的步伐。

唐朝“安史之亂”的真相到底是怎樣的?

最開始時,安祿山對唐玄宗表現的也是忠心耿耿,憨厚老實,很好控制。所以,在唐玄宗的眼睛裡,他是好用的、高效率的工具,越鋒利越好。在他沉迷的這個開疆拓土,當千古一帝的故事裡,已經完全忘了這把劍還能調轉過來,對準自己。

有一個旁證。當時邊境軍隊,也就是節度使掌握的邊軍,一共有49萬。那面對這隻力量,中央有沒有制衡力量呢?當然有。直接歸中央指揮的軍隊呢,有13萬。這基本是夠用的,因為邊軍不會同時造反。如果對邊軍稍有警惕,唐玄宗就會非常謹慎地使用這13萬中央軍了。但事實上沒有。因為楊貴妃的哥哥楊國忠,這個草包在平雲南叛亂時,7萬中央軍全軍覆沒。

等到安祿山叛亂的時候,中央軍只剩下8萬殘兵。而安祿山這一邊呢,有18萬人,這些軍人都是久經沙場的精銳。你說這個仗怎麼打?

唐朝“安史之亂”的真相到底是怎樣的?

更危險的是,不僅是唐玄宗一個人,幾乎整個中央朝廷,都沉浸在自己的故事裡,沒有看到這個風險。

比如唐玄宗前期的宰相李林甫。

很多史書裡都說他是奸相,這裡不討論這一點。他有兩點是可以肯定的。第一他有能力,第二他是個謹慎的人。史書上對李林甫的評價,有四個字,叫“每事過慎”,他的謹慎程度是超乎常人的,這麼謹慎的一個人,他就察覺不到安祿山的危險嗎?

李林甫的身份很特殊,他是唐朝的宗室,他的曾祖父是唐高祖李淵的堂弟。所以相對於那些各懷鬼胎計程車族,李林甫的個人追求和唐朝的國家利益更具有一致性。所以,為了平衡世族大家的力量,他就提拔了很多像安祿山這樣的人:出身行伍,靠軍功起家,沒文化,沒有根深蒂固的家族淵源,沒有在中央的政治影響力。這樣的人,他的一切功名富貴都是你給的,能不對你忠心耿耿嗎?

所以在李林甫心中,安祿山就是杆槍。那這杆槍要想好使,是不是應該口徑搞大一點,火力搞猛一點呢?所以,當時唐玄宗一共就設立了九個節度使的位置,後來李林甫提拔安祿山,一口氣讓他兼任了三個。

後來等到李林甫一死,楊國忠上臺,跟安祿山是死敵。那麼一定是會往死裡整安祿山。這個時候的安祿山,手頭有18萬軍隊,而且是能征善戰的邊軍,中央朝廷裡不過有8萬老弱殘兵。如果你是他你會怎麼想?當然不等坐以待斃呀,這個皇帝應該我來做啊!

唐朝“安史之亂”的真相到底是怎樣的?

今天我們回顧這段歷史的時候,不是在嘲笑古人傻,唐玄宗昏庸,李林甫笨蛋。而是在說,每一個人其實都活在自己的故事裡。這個故事,越偉大,越輝煌,時間越久,裡面就越有清晰的敵人和朋友,目標和工具的分工。

但是很可惜。

故事是人對世界的理解和想象,而不是真實世界本身。在真實世界裡,敵人和朋友,目標和工具,隨時是會發生逆轉的。當一個人在他的故事裡,陷得越深,對這樣的逆轉就越會意料不到。

所以,安史之亂的故事,哪是什麼皇帝沉迷女色,哪是什麼朝廷對危險掉以輕心的故事?

它是一個刀客在磨刀的過程中被刀所傷的故事,是一個準備炸藥打仗結果炸藥庫在自己家裡爆炸的故事啊。

所以,

以史為鑑,我們應該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當下。不管過去,不管未來,不管周邊,做當下最該做的事情!

唐朝“安史之亂”的真相到底是怎樣的?1234567毛毛毛2020-06-23 07:44:49

安史之亂髮生在天寶14年的秋天,那時候大唐的軍隊和平年代太長,荒廢了軍隊的基本訓練,就連曾經最精銳的玄甲軍都變成了宮廷的擺設,這還能有什麼戰力

另外朝廷也一度沉迷繁華而不自知,那富麗堂皇的背後是外族虎視眈眈的雙眼,長安的繁華是光榮,也是禍端

安祿山就是看中唐軍沒有戰力的情況下發動了戰爭,將大唐幾代的文明和歷史都毀滅了,中國的盛世一度都急轉而下,再也沒有以前的燦爛了。

雖然最後安史之亂被郭子儀平定了,但是大唐再也回不到從前了,安史之亂以後各路節度使擁兵自重,唐朝名存實亡,最後都是敗在藩鎮割據了。從此盛唐留下的只有詩篇中的場景,再也不見

唐朝“安史之亂”的真相到底是怎樣的?待人熱情2020-06-23 08:28:10

爆發安史之亂的原因主要有三個,其一土地兼併的嚴重,失去土地的農民四處逃亡,從而削弱了唐朝的統治基礎;其二邊防的節度使權利過大,後來還發展到兼行政、財政、集大權於一身,成為了地方最強的勢力;其三是中央統治集團的腐朽,導致了社會矛盾更加尖銳。 統治階級內部矛盾的激化是安史之亂爆發的直接原因。內外交錯,讓唐玄宗後期的統治階級內部君與臣、文臣與武將之間的矛盾都在日益加深。 而且中央和地方軍閥勢力之間的矛盾也成為爆發安史之亂的重要因素。唐朝的均田制和府兵制被破壞之後,唐玄宗開始招募士兵,而這些士兵都受到了軍閥的收買,所以與將領形成了一種盤根錯節的關係。 經濟矛盾的也是導致安史之亂的原因,由於統治階級腐朽,土地兼併嚴重,導致了很多農民流離失所,成為了流民。而統治階級的腐朽也加重了人民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