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十三邀》許知遠對談李誕,你有何感觸?

看完《十三邀》許知遠對談李誕,你有何感觸?趙明明—2018-02-03 11:16:45

我也是偶然之下看了《十三邀》,前幾天一口氣看了好幾期,不知道為什麼就是很喜歡看這種有哲學性的訪談節目。許知遠一開始給人的油膩的感覺,但是看下來那麼多期,才讓人感覺其實他跟我們一樣迷茫,一樣不知所措,一樣再煩燥的時候爆粗口。李誕則跟許知遠不一樣的兩個人,李誕詼諧幽默是當下年輕人所喜歡的佛系代表。李誕一開始的抵抗到後面許知遠不停的訪問下逐漸放開自己,討論自己對人生的態度,金錢的理念,說話的技巧等都是年輕人最喜歡的話題。李誕熟悉輿論並善用輿論在兩者都能接受的範圍內順從大眾。而許知遠則是抨擊自己看不慣的輿論。所以看完這一期下來,往往比其他人更輕鬆但也更有內容的收穫。這是我對許知遠訪談李誕得出來的感受。

看完《十三邀》許知遠對談李誕,你有何感觸?電影鏡頭讀名著2018-01-22 23:19:32

看完《十三邀》許知遠對談李誕,你有何感觸?

這一期節目看完,其實內心是比較悲涼的。至於悲涼為何,我也說不清楚。在這個多元價值的時代裡,我們對普世價值的認識已經不存在了,比如不再相信人們一定追求崇高,真理,美好;反過來振振有詞地說,我就喜歡自己淺薄,就以自己的審醜為榮,就想追求世俗的快樂,不想追求真理。哲學家穆勒的那句追問,在我們的時代中幾乎沒有什麼意義:你想做一頭快樂的豬,還是痛苦的蘇格拉底?當然是快樂的豬,因為快樂是唯一的價值觀,是唯一的共識,而規避痛苦,成為了我們這個時代中人人想追求的目標。尤其那些成功的精英人士,那些說著我再也不想讀書了,我只想快樂地生活著,也想傳遞這種快樂的人。

看完《十三邀》許知遠對談李誕,你有何感觸?

前幾天讀波蘭詩人亞當·扎加耶夫斯基的隨筆《另一種美》書中的一段話很打動我, 他說, 請想象一個人,他相信無形的事物,相信不朽的靈魂、人類的價值,認為人是一個更高的存在,註定要有崇高的作為、高貴和忠誠,而且他想在寫作裡表達這一切,他該有多麼絕望。他生活在一個憤世嫉俗的時代,唯有低俗的一切能獲得掌聲,崇高的事物被當作純粹修辭的建構,當作教師全然脫離現實的廢話。它們只會受到蔑視和嘲笑,或者更經常地,被冷漠地對待。這樣許多年後,這個人便得出結論,他是完全沒有天賦的——天賦正是公認的更高的事物之一——於是他開始沉默。他沉默了,但並不永遠沉默。經過一段孤絕的人生後,他開始——起初膽怯地,接著便開始大膽地、大聲地讚美低俗的一切,嘲笑崇高的事物。(而且他這樣做時,比其他人做得還好,因為他不像那些笨拙的對手,他對這些事物起碼還有一些認識。)他努力獲得成功,變得富有而有名。最後,在他彌留之際,他懇求原諒——不知道誰的原諒。而他獲得一個低聲回答:別擔心,沒什麼事情就得如此。不得不如此;我們利用了你,別生氣。

看完《十三邀》許知遠對談李誕,你有何感觸?

在我看來,這個段落形容我們這個時代,我們這個娛樂至死的社會是恰如其分的,很多個體放棄了追求崇高的權利並不可怕,他還為這種追求找出很好的理由,並且賦予一種意義,更可怕地是,還洋洋自得地透過各種媒體宣揚這種膚淺地價值觀,獲得一呼百應的掌聲。在許知遠與李誕的對談中,最尷尬的部分不是誰說服誰,而是你眼睜睜地看著兩條完全不同的平行線在毫無交集地訴說著各自的理由、原因和追求。許知遠在扮演者痛苦的蘇格拉底,而李誕就是那頭快樂的豬——我不是罵人,借用那個哲學中的比喻而已——我們習慣上說對牛彈琴,現在也許可以說蘇格拉底在對著一頭豬講述如何追求真理,如何把哲學變成一種生活的一種方式。而豬此刻只想著,我只想吃飽肚子,我只想吃飽了美美睡一覺,其他的問題,我不想思考。這是最大的悲哀了吧。

看完《十三邀》許知遠對談李誕,你有何感觸?劉宅宅2020-08-03 22:58:39

《十三邀》裡許知遠與李誕的對談,讓我看到了在陰晴不定喜怒無常的時代情緒面前,每個人都是失敗者,都是一縷炮灰。

看完《十三邀》許知遠對談李誕,你有何感觸?

在資訊的豐富帶來的交錯、選擇的多元帶來的惶惑面前,許知遠與李誕這兩個老男人,宛如共同經歷了一場生命的劫難之後,濁酒淺斟,強顏當歌,新亭對泣,把大眾媒介當做特效雲南白藥包紮著彼此兩敗俱傷的潰膿。拽文一句,這真是“斯民同浩劫,此意敢言傷”了。

許知遠的內省與自律,李誕的發洩和疏狂,殊途共歸,都是以自己的方式觀照人心惟危,印證時代的悲歡交集,還有生命的不由自主。就像里爾克《哀歌》裡所寫的,永恆的潮流始終席捲著一切在這裡,穿越兩個領域,並在其間湮沒他們。

看完《十三邀》許知遠對談李誕,你有何感觸?

所以,本期的《十三邀》,不妨視為用舍行藏決然異趣的兩類文人,對著時代各自傾訴的“笑忘書”的結集。

1. 有關許知遠

許知遠與其說是“公共知識分子”,毋寧說是後現代社會的文化遺民。

遺民的記憶和眼睛,總是顧後恐前的,在大眾狂歡的昇平鼓吹中,獨自領受,寂寞啃噬,對理想中的人倫、社會自有一番營造與堅守 ;所說所想,又都是毫無顧忌,因為他的目的,只是為了滿足自我,或者純粹就是對眾意與民意公然表示敵意,順便欲蓋彌彰地撈快錢一把。

看完《十三邀》許知遠對談李誕,你有何感觸?

在許知遠看來,李誕的成功,李誕的歡醉,都是“本來無一物”。物質名利,娛樂鬧場,電影電視,不過都是假象,都是淺薄消費品,像張隨手抽出的衛生紙,在光鮮的餐桌和下水道之間來回,倏起倏滅,無有窮時;許知遠念茲在茲的,是當我們以統計學和財富值的種種作為自身的社會觀、生命觀的基準時,我們最終將徹底走失自己,煙迷城市,火燎樓臺,“自退於野蠻”。他如此不厭其煩地批判資本與現代性,儘管

《十三邀》節目本身,就是在向資本與現代性表達投誠與獻媚之意。

是以,在整個節目中,像先知一樣說出這一切的許知遠,其實也沒那麼自信。在對談裡,面對著從文化陣線撤退的“異已者”李誕,許先知面對逼問,滿臉尷尬,顧左右而言他,只能憑藉著一個文字工作者優秀的語言功底作為盾牌遮擋住質問。 顯然,這不是強者示弱的高段位表現,而是修持火候還差的透漏。

這正是許知遠的尷尬之處,面對時代,他自以為有精神和良知的底色,卻缺乏物質和受認可的底氣。核心點在於,君子無法只是固窮,他缺錢要錢,可又必須維持住知識分子的體面,套著緊身牛仔褲不情不願地走在街頭時,顯得更加扭扭捏捏。

看完《十三邀》許知遠對談李誕,你有何感觸?

一方面,表現為“清高文人”人設的許知遠,最大的精神絕症,在於懸空蹈虛,與腳下的土地脫節的,這大概就是孔夫子所告誡的“致遠恐泥”的狀態。

可以說

這是一個被文字所欺騙之人,如此執著的相信一個烏托邦時代的存在;又如此堅定不移的主觀認定大眾是無處不在的庸眾,具有強大並以平庸殺人的屬性。 他懷著一腔激憤,闖入四顧茫茫的萎黃之地,自以為“如置身毫無邊際的荒原”,因為理想與現實的劇烈反差,動與時忤,只能以傷時之語、罵座之言來噴撒他的憤激、無奈和悲哀。可他又從未想過,這些是否只是他幻想出來的“無物之陣”。

而另一方面,許知遠又是時代悲哀的樣本——一個知識分子的真誠或者至為成功的假裝真誠,竟然換來四面八方的不解、輕視、嘲弄乃至謾罵。

在《十三邀》的對談中,至少沒有漏洞的表面上,許知遠不吝自取其辱,裸呈自己精神世界的一部分,嚴謹又認真,在纖細敏感而又真摯的告白中,摻雜著一種要把自己剝光了展示的純潔和真誠。他說,“大眾是愚昧的”;他說,此生最好的死法“是死在女人身上”;他動不動對著鏡頭說“牛X”之類的粗話;他深情而憐憫地看著你的眼睛發問,“你不覺得自己無聊嗎”。 這樣的許知遠,那姿態就是不想在這個時代面前媚俗,不想背叛自己。他說人被光明浚偉的景觀吸引,才是一件美好的事;在真理中歌唱,是另一種最溫柔氣息,是何憂何懼的氣息。

看完《十三邀》許知遠對談李誕,你有何感觸?

諷刺又是辛辣的:許知遠自以為是時代的精英,是世界的良心,是庸俗的批判者,是古典情懷的思想家。而在大眾眼中,他們所面對著這個人,只不過是位搞笑的“落魄文人”,甚至就是科技時代華強北翻新版的“孔乙已”而已。

這樣一個人,必然是盛世時代的“落伍者”,必然要遭遇李誕、羅振宇等從中突圍的“成功前文人”的嘲笑,有著大眾尤為看不上的腐舊與冥頑不靈。可以說,這是一個21世紀初期破落文人的窮酸與不幸的凌遲示眾,在環堵的看客中痛苦呻吟與哀嚎著,情到深處又不忘至情,基調是灰暗的、悲愁又自憐自戀的,也註定要被現代大眾所判決和流放。可以說,《十三邀》“邀”出的,是“知識精英”虛矯的精神富足與真實的生存困頓。

看完《十三邀》許知遠對談李誕,你有何感觸?

我以為,這才是大眾時代最值得憑弔的“精神事件”。也就是說,不管鏡頭上的許知遠是否存在“反彈琵琶”的表演性,但任何一個時代,當知識、批判、獨立、真誠、理想這些詞彙,在大眾眼中已變成不乾不淨時,變成可笑至極時,變成疑竇叢生時,實際都是在表明社會集體對美好的事物已放棄希冀,放棄尋找。而所有這些,又轉過來構成了一幅破碎而又扭曲的世相圖。

2,有關李誕

很多人說,李誕是許知遠的對立面,而實際上,李誕更像是“向死而生”後的許知遠。

安德烈·紀德傑出的自傳《一粒種子如果不死》有這麼句話:“一粒種子扔到地面,倘若不死仍是一粒,若是死掉,才會結出更多籽米粒”。許知遠這些

知識精英在大眾廣場舞中倒下,無數的李誕才能拔芽而起,春風吹生,鬱鬱蔥蔥,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看完《十三邀》許知遠對談李誕,你有何感觸?

在這場對談裡,前文青李誕其實只說了兩個意思

,一個,文化\文化人真不是東西;另外一個,一切都將灰飛煙滅。所以,在李誕的行為意識中,高調的口號毫無意義,生存並且挺立就是一切。為了避免被時代所誤所傷,為了肉身的體面,“可以穿金戴銀”,就必須和社會建立一種妥協的關係網,費心經營,過去的情分,美麗的回憶,可貴的情操,感人的詩歌,得有所犧牲,得所有退讓。可當真的從知識理想國的廢墟離家出走時,文化棄子李誕還是忍不住在懷裡揣著一塊理想的碎片,時常在半夜的幽光中摩挲,感懷不已。

看完《十三邀》許知遠對談李誕,你有何感觸?

李誕作為一類時代標籤,最大的特徵在於解構崇高,而這也是李誕的生命甲冑。

作為曾經的知識分子一員,自立門戶卓然自立後的李誕當然是疏狂的,對窮酸精英許知遠有著不可掩飾的不以為然,甚至是嘲弄,唯有如此才能證明自身當初背棄知識、學術、理想的光明正大和理所當然。他疏狂的底氣在於鏡頭啤酒杯的身後,有著一套大眾娛樂傳播的機制和權威在作支撐。人人都喜歡大眾文化,它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共同語言,李誕“預流”於此,佔盡先機,高能得志,自然有足夠的信心仰天大笑出門去。

但是弔詭在於,於此同時,李誕面對大眾喧譁境界現前的考驗,又無法徹底斬斷對

生命問題如何解決的疑慮,還有自身被大眾娛樂大浪徹底湮沒的危險的警惕。

以他的聰明,哪裡會真的那麼坦誠的跪倒作資本的奴隸,而不會意識到自身生命的異化?為此,還是娃娃臉的李誕,業餘學佛,還念茲在茲著詩歌,還在玩世不恭中不經意的閃現對於許知遠的敬佩和同情;即便是節目中,端著酒杯滿臉緋紅的李誕,也是屢屢低頭自語“是為了生活”,毫不虛偽的對許知遠發出種種善意。

看完《十三邀》許知遠對談李誕,你有何感觸?

李誕的問題之一,在於精神世界的分裂。

現在已經物質成功的商人李誕,其實並不那麼灑脫

在節目中,他一方面熱情地抒發著對自己眼下的生活的滿足,非常張揚的流露出他的喜悅之情來;另一方面,又總在悲愁和歡愉交具中回憶自己理想張揚的過去,戀屍癖般的對“逝去”的自己充滿懷念,對“沒有心理包袱”的池子飽含羨慕。這樣的李誕,讓我們看到他人生光彩的一面,分享到他內心的快樂的同時,總能瞥見他不經意的感傷流露,而這樣的情境比比皆是。

也許,李誕的生活體驗,太強調一種對外的關係,自以為得計,自以為大眾的喝彩聲、鈔票的颯颯聲對生命有著最深刻的移情作用,反而迷失其中;同時又不能契入直觀,“活在一如”,過去理想主義的“餘毒”還深藏體內,時常竄出作案,成為生命中的大負擔,時常讓他在物質生活的慣性和大眾文化的“所知障”中雙手互搏,疲憊不堪。是的,他成功了,該得到的已經得到,但是,不該喪失的也早已喪失。浮游,不知所求;猖狂,不知所往。

看完《十三邀》許知遠對談李誕,你有何感觸?

李誕最大的問題之二,是所有冷眼看穿的“覺悟”姿態,可能都是不曾經歷就自我確信的假相

。他對精英式理想主義的告別和嘲諷,多數時候不是揭穿,而是褻瀆;他對“成功”的理解方式,不可避免的將陷入生命的空疏和資本的異化之中,只因為他所有的認識都出於一個宿命論者本能的與世推移和隨波逐流,而不是知行合一後的自由意志選擇,更不是洞徹生命本源和知識虛空後的如實觀照。

這種弊端,用他痴愛的佛學來講,就是“戲論”,就是口談而非行者,只是徒逞口舌,依文解義,而無境界現前的勘驗,自以為看穿一切,依然墮落在假象。他能做的,只能是“心外求法”,將雲深霧繞的庸俗化佛教術語拌上過眼雲煙的物質財富熬作雞湯,在嬉笑怒罵中仰頭喝盡。這是一種態度,一種應對,但絕對不會是一個固定的答案,可以讓“成功”的李誕得以安身立命,甚或等而下之,只是誇富而已,麻痺而已,而資本唯利是圖的高淘汰率,可能會迅速的讓他“泯然眾人矣”。

看完《十三邀》許知遠對談李誕,你有何感觸?

從這一層看,文青界對二人的觀感,大體表示為惜許悲李。很多人認為,許知遠的擇善固執,孤獨、窮酸、傻冒,但有不可替代性,只因為知識、理想、真誠、還有富有的激情,以及人性的光輝,是“良好生活”所必須的,也才能使得一個人在本質上真正超過他人;而被大眾工業招安的李誕,再瀟灑、再笑傲、再坦蕩,也不過是資本流水線上的一個商品,隨時可以無限複製出來。猶如“網紅”,人無千日好,只等後浪掃。

可以說,這是當代中國,兩種不同型別的文化人——理想情懷與現實主義,精英文人與世俗玩家,在時代震盪中遭遇到的不同歡樂,與共同慘劇。

看完《十三邀》許知遠對談李誕,你有何感觸?

3,無關結論

每一個人,都活在自己不能主宰的一生中。《十三邀》的意圖,李誕和許知遠的意義,不過是在藉此個例,開啟某些被忽略的視域,使得這種存在的豐富性得以展現而已。

看完《十三邀》許知遠對談李誕,你有何感觸?

還是開頭的里爾克說的,“有何勝利可言?挺住意味著一切。”可問題更關鍵在於,當許知遠式的過度理想主義,與李誕版的透支現實主義,結局並非二選一,而是都頂不住了怎麼辦?只怕只能說,這樁生命與世界的懸案,許知遠想不出答案,李誕也提供不了。

看完《十三邀》許知遠對談李誕,你有何感觸?

也許,我們每個人,都要回到沒有救世主的本來世界,與自己赤裸相對,選擇可依之枝。儘管這是一句廢話,全文也不知所云。

寫於2018。1。21,

看完《十三邀》許知遠對談李誕,你有何感觸?陳章魚2018-01-24 13:12:10

我發現一個特別有意思的現象,就是在兩季《十三邀》裡,最有趣的幾期,往往都是許知遠去訪問那些比他小的嘉賓。

比如第一季訪問彩虹合唱團的團長金承志,比如這一期的李誕,其實還有一期,就是第一季的第二期,許知遠訪談二次元,這一期有潛質變成第一季最有趣的一期,可惜訪談的妹子們都太老實,話跟不上。

在第一季的時候,《十三邀》每一期的片頭都有一句旁白:

我會帶著我的偏見出發,等待這些偏見被打破,或被再次印證。

這句話可能就解釋了,為什麼有趣的對話,往往發生在許知遠面對年輕人的時候。

面對那些比他大的人,比如馮小剛、比如羅大佑、比如陳嘉映,許知遠太恭順了,這個時候,他就沒有「偏見」了,問題往往都是圍繞著大家對那些人物已然固有的印象,就容易俗,那些問題,十三邀可以問,藝術人生也可以問,大家都可以問的問題,必然不是有趣的問題。

那幾期裡,你能看到嘉賓,卻看不到太多許知遠,你就會覺得無聊。

面對那些和他同齡的人,比如馬東、比如俞飛鴻,許知遠又太希望被認同,他有「偏見」,卻只希望被印證,不希望被打破,所以提問就被扭曲成了反問,不是問「你是怎麼想的?」,而是「你難得不是像我這樣想的嗎?」這也是為什麼,這兩期是許知遠被批評最多的兩期。

那幾期裡,你能看到太多許知遠,卻看不到太多嘉賓表達自己的機會,你就會覺得無禮。

可能只有面對那些比他更年輕的一代,許知遠才真正有一個更放開的心態,他不掩飾自己的「偏見」,但也沒有固守的意願,他願意去了解。而金承志、李誕,也都是能用更平等的態度來面對許知遠,用李誕的話來說,有時還要反過頭來「捅捅」許知遠。

這兩期你,你能看到他們都在,而且是平等的,有互相的認同,也有各自的交鋒,這可能就是有趣的原因。

說完許知遠,再說李誕。

我和李誕一樣,是 89 年出生的人。看過了完整版將近四個小時的談話,李誕身上,有我們這一代人的太多共鳴。

這一代人,夾在集體主義已經消亡,個人主義尚未興起的時間點。

許知遠一直在問,為什麼這一代人已經不再崇尚英雄主義?問題在於,在這一代之前,這個國家被機械地分成兩部分,因為有太強的主流的聲音,你可以支援,也可以反對,但不管怎樣,你已經被迫選擇的隊伍。

而對峙和衝突的中間,最容易產生英雄。

兩軍對壘,不論你持劍站在哪一邊,你也更容易看起來像個英雄。

可是那個聲音漸漸在變弱,也有更多的聲音出現,對峙在消解,隊伍在分散。

你持劍站在匆匆忙忙的人群中,就更容易看起來像個笑話。

李誕雖然一直在強調作為一個藝人,他不能說太出圈的話,但是整個訪談下來,他一直在開啟自己,更難得的是,他能帶動許知遠也開啟自己。

最戳中我的,就是他描述自己那種無可無不可的狀態,卻又不敢讓自己那麼放任,他怕自己活在內蒙的一間小屋中,四十歲的時候因為喝酒而猝死,雖然他心裡覺得這樣也可以,可是理智告訴自己絕不可以這樣。

這是我從身邊人身上常常能看到的一種掙扎。

所以李誕說自己要從別人身上找理由,為別人而活,從此獲得上進的動力。

我前幾天發過一條微博,說感覺身邊的同齡人,往往是知道自己不想要什麼,卻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從李誕的身上,也能看到這種迷惑。

李誕說自己很羨慕更小的一代,比如池子,覺得他們沒有「包袱」。我理解他所說的羨慕,我也說不上來這種包袱是什麼,可是卻能真切地感覺到它的存在,比起更年輕的一代,確實有太多掙扎、懷疑和內耗。

這種內耗,也許就構成了李誕悲涼的底色。

許知遠說他比馬東更悲涼,李誕說王建國比他更痛苦,不知道為什麼,搞喜劇的一個比一個內心更悽苦。

所以這一期又構成了一個非常有趣的反差,節目裡皺著眉頭的許知遠,其實是個享樂主義者,樂觀的少年心態。

而整天在電視上嘻嘻哈哈的李誕,卻反而是個悲觀的人,希望自己能比年齡更成熟。

這種交叉的反轉,本身就是一段耐人尋味的戲劇。

看完這一期訪談,我讀了李誕的書《笑場》,發現一首很有趣的詩。

《天有不得不亮的理由》再互相憎恨的人也得睡在同一個夜裡

甚至同一張床上

甚至一起失眠

心裡惦記著同樣的事

感到同樣可笑

也同樣沉默

憎恨是沉默的一個理由

夜晚是第二個

如果一個人終究忍不住說,算了吧

另一個就一定會問

真的嗎

兩句話脫離兩張嘴

兩個人同樣後悔

於是繼續相互憎恨

天有不得不亮的理由

許知遠和李誕,擼串喝酒交心,各自展現出另一個人格,也算是「睡在同一個夜裡」吧。

可惜,更多的時候,李誕還是嘻嘻哈哈做諧星,許知遠還是皺著眉頭,問我們這個時代為什麼這麼淺薄。

天有不得不亮的理由。

看完《十三邀》許知遠對談李誕,你有何感觸?鄒思聰2018-01-24 12:48:03

注:本文原標題《“開心點朋友們,人間不值得”:不甘心的佛系青年,都在艱難地娛樂至死》,刪節版更名為《開心點吧佛系青年,人間不值得》,發表於騰訊·大家。

深夜我打電話給亦希,因為她剛發了朋友圈,表達了自己對最新一期《十三邀》李誕和許知遠談話的喜愛,“蛋蛋太可愛了”。

李誕1989年出生,是近幾年迅速走紅的脫口秀網紅、網紅詩人,因為相信佛學的許多教義,還是著名的“佛系青年”。許知遠則生長於70年代,是取得世俗成功的知識分子,書店老闆,雜誌總編,嚴肅作家,在網路上謗譽滿身。

而我的朋友亦希,則是北京一所即將消失的著名高校的法學研究生。

馬上她快畢業了,前段時間,她參加了一檔求職節目,最後十二盞燈全亮,還得到了自己心儀企業——一家世界知名外企的法務offer。

亦夕身上有很多我欣賞的特質:

她的微信簽名是“think like a man”(像男人一樣思考),因為她覺得中國傳統女性都只是一半的人,她要做一個完整的人,希望自己成為堅定的女性主義者;

她在求職節目中,談論“不殺不足以平民憤”的大眾戾氣,說“我和所有人一樣討厭罪大惡極的人,但我堅決捍衛他們請律師以及上訴的權利”,冷靜地表現出法學生的專業素養,贏得所有面試官的青睞……

然而同時,她也是這一代典型的“佛系青年”。

每次我們聊天,她老說的就是,我就要畢業了,在學校漫無目的、無所事事地“混著”,一副看上去生無可戀、毫無意義的樣子。

但實際上,她讀女性主義的著作,讀新興作家雙雪濤的小說,也會去參加一檔時下流行的求職節目,甚至拿到了這家著名外企的offer——充斥內心的無意義感和仍然在做事的行動力,同時“矛盾”地存在於這位“佛系青年”身上。

“我經常覺得什麼東西都沒有意義,早晚都有一死。是李誕讓我知道,如果覺得一切東西都無所謂了,那我就好好活。”

而最讓亦夕印象深刻的,是李誕的一句話——常年有工作不順、突然失業、慘遭失戀、身患抑鬱、自尋短見的人在微博上向“好笑的”李誕求助,李誕最後統一回復了一句置頂微博:

“開心點朋友們,人間不值得。”

1 我們都是不甘心的“佛系青年”

我在那一刻才知道,原來這句話是李誕的原創。

因為這句“人間不值得”,我已經從好幾個同齡人的社交媒體簽名裡看到了,他們有的在金融街,有的在電影業,有的在新聞媒體,大多數在北上廣深,有的則在國外——

我驚訝的發現,原來我竟然認識這麼多李誕的粉絲,身邊竟然有如此多充滿矛盾的“佛系青年”,而我也是其中一員。

於是我開始想,我們這幫所謂的佛系青年,到底是怎麼樣的人?

2017年末,當“佛系青年”一詞迅速走紅中國大陸網路時,“佛系”的意思被規定為這樣:有也行,沒有也行,不爭不搶,不求輸贏。

然而問題是,我們是發自內心地覺得,“什麼都毫無意義”嗎?真的有也行,沒也行嗎?

這一期《十三邀》給了我啟發。節目裡除了有李誕和許知遠的對談,還有許知遠參加講座分享的現場,其中不少年輕人都表達了巨大的困惑,昭示了部分答案:

“佛系青年”根本不“佛系”。

年輕女生A說起“開不開心”,“我自己的感覺是,其實大家都過得不開心,但每個人都在強裝自己特別開心。”

年輕男生B談到“改變的動力”,“我們好像失去了對一些事情改變的動力,當我們需要用一種解構的態度,去面對世界的時候,我們該如何自處呢?”

年輕女生C講述“成為社會人”,“中國的年輕人是沒有青年階段的,都希望特別快地洗掉自己身上的校園氣,迅速地完成社會化。”

年輕女生D甚至不願把辛苦帶給“下一代”,“一個人當她自己還沒有準備好,來面對這個世界的時候,她是不是就不應該把下一代,帶到這個世界上來重蹈覆轍?這樣也不會有這麼多人去感慨: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很顯然,他們的心情如此具有代表性,而很難用“有也行,沒有也行”來概括。

我和朋友在討論起“佛系青年”時,有朋友把中國“佛系青年”和日本“草食男”作對比,因為他們似乎共同呈現出一種“低慾望”的特徵。

“草食男”來自日本管理學家大前研一的作品《低慾望社會》,這本書的副標題就是“胸無大志的時代”。他感嘆消費不振,經濟萎縮,銀行信貸利率一再調低,而三十歲前購房人數逐年下降,階層固化,靠個人奮鬥上升的可能性越來越小,宅文化盛行,年輕人大步向低慾望社會演進。

“草食男”於是成為“低慾望社會”的典型公民:習慣獨居,儘量不必與人發生交集,野心小,靠日本發達的動漫和色情業解決情感和生理需求。

我自然不同意“佛系青年”就是“草食系”。

因為一對比就發現,這根本不是一回事兒,中國的佛系青年再“佛系”,也還在堅持著“佛系”戀愛和“佛系”約炮呢。

作為一個經濟富足、社會資源分配平等、緩慢增長的社會,日本產生的可能是真正意義上的“低慾望草食系”,以至於日本《產經新聞》評論委員河合雅司,去年就憂心如焚地寫作了一本著作《未來年表》,悲觀地預言日本的“寧靜危機”,一下子暢銷三十萬冊。

而很顯然,中國社會的年輕人不是這樣。中國的“佛系青年”,絕對不像表面上那麼“胸無大志”和“低慾望”。按一個朋友的說法,今天的中國社會恰恰相反,物質慾望、對持續高增長的信念,幾乎是維繫社會的基本要素。

因此,“佛系青年”在中國大陸網路語言中的流行,僅僅變成了一種“語言的叛逆”,這個高速增長的社會,太過於社會達爾文主義、社會競爭太激烈,特別是那些透過高考、或大學畢業後去北上廣深等城市打拼的小城青年。作為“外來務工人員”的小城青年,在北上廣深這樣的一線都市,從根本上就是不可能真正“佛系”起來的。

這盤Hard模式的沙盤遊戲中,許多中國年輕人都覺得累,但又不能脫離這個遊戲,這是一臺越來越快的跑步機,但卻只能繼續跑,一旦停下腳步就會摔死,“佛系青年”的佛系打車、佛繫戀愛、佛系約炮——一切“佛系”,都只是“口嫌體正直”罷了。

真實的情況就是,把“佛系”掛在嘴邊的絕大多數人,在實際生活中根本不佛系,每天佛繫戀愛、打車、約炮之餘,白天都繼續在叢林中廝殺,繼續加班,繼續做著一夜暴富、財務自由的夢——

很明顯,並非一切都無意義,“財務自由”就相當有意義。

然而有意義的另一面,就是“求不得”。

對大多數中國年輕人來說,“財務自由”都只是一個夢而已,永遠不會成為現實——

因為求不得,所以理所當然的“不開心”;

因為要跟上這臺快速運轉的跑步機,所以要迅速“社會化”;

因為無法反抗和改變這樣的生存狀態,讓這臺機器更慢一點兒,所以“失去改變的動力”,進而只能以戲謔、解構的方式看待自己和世界。

我們因此都成為了不甘心的“佛系青年”,這樣至少還能笑一笑——

70年代出生的許知遠自然無法懂得年輕人的困頓。在《十三邀》的訪談中,許知遠詰問,“僅僅只是有些時代,笑才重要。”

李誕反駁,“在哪些時代,笑不重要呢?”

很顯然,許知遠被問住了。

2 現有價值體系下,收入低是不快樂根源

正好,2017年年底,《第一批90後已經出家了》這篇文章爆紅大陸網路時,一個臺灣的網紅朋友將此文轉到自己的臉書。意想不到的,這篇文章竟受到許多臺灣年輕網民的歡迎。

我們在一個內部論壇討論時,他說,近些年臺灣的許多媒體,經常報道大陸年輕人身上的“狼性”和強悍的競爭力,以此來批評臺灣青年的不求上進——而這種不求上進,在臺灣網路裡被稱作“厭世代”。

然而,《第一批90後已經出家了》裡的大陸青年,呈現的卻是完全相反的現象,臺灣網民驚訝地發現,大陸居然也有和“厭世代”類似的“佛系青年”啊!——所以這才引人注目。

為了研究臺灣“厭世代”到底是什麼,我去買了一本在臺灣出版的同名著作《厭世代》,副標題就叫做:低薪、貧窮與看不見的未來。

這似乎已經說明了“厭世代”為什麼厭世了,雖然臺灣和大陸的經濟發展速度,到這個時代已經完全不同,大陸一線城市的薪資水平已經遠遠超過了臺灣。

但這也從另一個層面說明了中國大陸“佛系青年”的“佛系”根源,就是腰樂隊在《硬漢》裡唱的:

“調查顯示國人,較去年快樂。收入低,是不安全、至少是不快樂根源。”

而同樣的,在李誕和許知遠的對談裡,李誕頻繁地聊到的字眼,除了“無意義”,就是“錢”。其他一切都無意義,但錢顯然很有意義。

李誕說了一段讓我印象深刻的話:

“我很長一段時間都是覺得,啥都沒勁。我後來逼迫自己,因為我喝三塊錢一瓶的啤酒,也很開心。但我想,我這樣下去是不是就這麼完了,我回內蒙,找個屋喝一杯子啤酒。這也行啊!我跟您說,最可怕的,就是這個也行。因為在我心裡,這種選擇,真的行。所以我就一定要像現在這樣,打一個小粉領帶,我才能夠健康的活著。”

“最可怕的,就是這個也行”——李誕道出了這一代人關鍵的恐懼。

表面上,佛系青年覺得這也行,那也行,充滿虛無感,其實真讓他們出家,一定萬萬不行。因為正如李誕說的,包括他在內的大多數人,都是“為別人而活”,甚至是為一整套評價體系而活。

而很顯然,在現有的這一套評價體系下,導致快樂的不是詩和遠方,不是大徹大悟,而是把握機會,迎風乾浪,和財務自由。

可以很明顯地看到,每出現一個脫離這套體系的價值訴求,都會相繼出現一個更大力度的反擊和拷問,迅速直接地打壓這另外一套價值的出現:

當一位中學女教師“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的辭職信爆紅網路、點燃人們心中的浪漫、希望辭職去追尋遠方以後,就會有賣基金的廣告文案告訴你,“世界那麼大,沒有錢,你真的可以去看看嗎?”

當“逃離北上廣”的行為藝術爆紅網路,點燃人們對大城市激烈競爭、環境汙染、高物價高房價的反感、紛紛希望向往自然、隱匿大理、回到家鄉以後,就會有《我賣掉北京500萬的房產,在老家生活的這兩年……》這種爆款文章出現,以“現世報”的悽慘下場,警醒著人們,不要逃離北上廣,不要逃離這個修羅場,因為這裡,才恰恰是最好的地方——

若要生活在這個最好的修羅場裡,就得活在這一套價值體系中。在這裡,“貧窮會限制你的想象力”,貧窮更會限制你的快樂,“沒有錢,就沒有安全感”——

1989年出生的李誕在北京這幾年,肯定深刻地體會到這種處境,而現在,因為獲得了這一價值體系下世俗意義的成功,他“感到更多的是快樂”,也“特別感謝這個時代……因為就是像我這樣的,也可以穿金戴銀。”

必須承認,李誕非常真誠地說出了這代人最真實的感受。

我剛去北京時,有金融業、電影業、連續創業的朋友告訴我相同的事情,我開始不信,因為我固執地認為,在尊重多元的價值體系裡,快樂的來源必然是多樣的——但後來有了類似的經歷後,我終於不得不信。

而在對談中,作為抒情詩人和“佛系青年”的李誕,很有代表性的講出了這一點:

“世界就是這麼執行的,我就得趕緊地執行起來唄。我就別嘚瑟了,我就加入大家一起執行。世界沒有錯,我沒有說它錯了。”

是的,即便是要當一個佛系青年,也得是一個“加入大家,一起執行”的佛系青年。

3 “開心點朋友們,人間不值得”——這一代人的娛樂至死

而“加入大家,一起執行”,這恰恰是70後的許知遠不能接受的。

在訪談中,許知遠非常困惑,這一代人為何這麼容易“被規訓”?

“這代人的搞笑、胡扯不是擴張性的,反而是收縮性的”。

而許知遠成長的年代不一樣。“對於我們七零年代這代人來說,普遍來講,都是個體去反抗的,這是非常普遍的。到更年青一代,就突然就消失了。你曾經也是(反抗的),為什麼這麼快的就消失了?”

李誕悠悠然說,“因為我變成社會了。”

他接著解釋,“我的價值觀是所有時代都一個德性,都得死。你問我重要不重要,我覺得都不重要。在我真正的內心的想法裡,我覺得一切都不重要。”

一切都不重要,因為人間不值得,所以我要娛樂至死——這是李誕堅定表達的、而許知遠一定是堅決反對的觀點。

但實質上,作為兩個時代的文藝青年,許知遠和李誕有很大的區別嗎?

許知遠在《十三邀》某一期採訪克里斯托佛·諾蘭時,表示博爾赫斯是自己最喜歡的作家,李誕則在自己的微博裡同樣引用了博爾赫斯的原話;

許知遠談到“人是為自己而活,同時幫助了他人”這一觀點後,李誕立刻說,這是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的看法,但是最新的行為科學則認為,“根據我這一年的科學閱讀,有科學研究表明,人是為他人而活的”;

在談話中,兩個人在中學和大學時代閱讀的內容,都有許多相似之處——他們倆還都認為寫詩就是人的本能,任何人年少的時候,首先就是詩人。

兩人的共性明顯大於不同,並非一個本質上就是深刻而感時憂國的知識精英,一個本質上就是淺薄而玩世不恭的搞笑諧星——我甚至認為,如果他們倆生於同一個年代,想必人生選擇會相當趨同。

區別只在於,這個時代和許知遠成長時代的執行規則,已經很不一樣了。生活於其中的年輕人,如果不想被淘汰,就必須在這套價值下生存,“加入大家,一起執行”無疑成為近乎唯一的方式。

於是訪談最後,許知遠也終於無奈地明白,“每一代人的方式不一樣,這個時代(的年輕人),習慣把自己包裹起來,這是從眾年代的某種反應。包裹自己是安全的,這個社會可能更少特立獨行了。”

既然其他的路充滿了危險,並不可行,那就只有和大家走一樣的路。

而很顯然,對於大多數這代人來說,“加入大家,一起執行”也並非是康莊大道。

這是憑常識就可以知道的結論:社會資源如此有限,社會競爭如此激烈,競爭結果如此無情,所以“通往財務自由”這件事,基本上從一開始,就是一條註定失敗的道路。

於是在這場激烈的角逐中,我們必須看到一些脫口秀段子一樣的殘酷而好笑的事實:

機會留給有準備的人,但有的人出生以前就準備好了;

我們都是普通的人,但也可以讓自己特別一點,就是成為特別普通的人;

人怎麼可以說自己累得跟狗一樣,狗如果哪天累了,倒是可以說累得跟人一樣……

既然這是一條必須要走的西西福斯之路,如何走就成了問題:

是哀嘆自己的人生是一場巨大的悲劇,還是把“永恆地推石頭上山又落下”看作一場遊戲,以至於白天累得半死、晚上還可以看一場《吐槽大會》、刷一刷李誕的微博,讓自己終於可以開心一下?

那些裝作開心的A,感到無力的B,迅速社會化的C,生而為人、深感抱歉的D,每天晚上下了班,看李誕的微博和脫口秀,

看他在網路上各種自黑和吐槽,總比看許知遠老在批評自己——為什麼不質疑膚淺,為什麼要這麼享受時代,為什麼不憤怒不悲傷——來得痛快吧?

娛樂至死,總比不娛樂而致死,來得舒坦吧?

當一個不甘心的佛系青年,總比當一個不甘心的憤怒青年,讓人賞心悅目,讓自己活潑開朗而和群吧?

就像我那位遠方的朋友亦希一樣,對這一代人來說,許知遠那麼多的憤怒與悲傷、質疑與深刻,李誕一句話就解決了,“開心點朋友們,人間不值得。”

如此真實,這就是這一代人無可奈何、艱難開心著的娛樂至死。

而和所有這一代年輕人一樣,李誕當然有過黯然的時刻。對談最後,他對許知遠坦承,“有時候會覺得自己活得不正義。”

許知遠問,“什麼時候?”

“就是看到有人還在堅持的時候”,李誕說,“當然很快就過去了。我知道我做不了那樣的人,我也不應該去做那樣的人。”

正是如此,李誕之所以得到那麼多共鳴,是因為他自我感覺到不正義的時刻,也正如這一代人感到的時刻,正如《十三邀》裡出現的年輕人A、B、C、D,也正如我那位喜歡李誕的朋友,覺得生命並無意義、又在不斷行動著的矛盾“佛系青年”亦希。

那晚我們打電話的最後,亦希對我說,“我有一次也會對李誕看待世界的方式,這種什麼都無意義感到懷疑,特別是在看了《惡毒梁歡秀》之後。”

“我聽朋友講過,梁歡支援許知遠,他反對娛樂至死,批評馬東是犬儒主義”,我說。

“對,梁歡在節目中說,他之所以沒有把李誕說成是犬儒主義,是因為在紅黃藍幼兒園事件中,李誕轉發過微博。”亦希最後說。

終於掛了電話,我突然想到,亦希是一個女性主義者,相信法律的法學研究生,喜歡李誕的佛系青年,當她面對這個社會上發生的一切時,她能做什麼呢?

畢竟,她喜歡的李誕,已經不再頂著一頭大粉紅頭髮,而是變成了大平頭。支援許知遠的梁歡,也不知去了哪裡。她的母校就快要消失了,研究生畢業時,她拿到的會是另外一個大學的畢業證書。

三年前的亦希想象不到所有這些,她也只能讓自己佛系一點,同時又積極一點,好好工作與生活,看看流行的吐槽與戲謔,覺得人間不值得,再娛樂至死一點。

看完《十三邀》許知遠對談李誕,你有何感觸?歪爺1234567892018-01-23 03:00:23

注:全文無圖,不娛樂不好玩。

既然是感嘆,不是評價,我就放開講。

用流行語說:

我看到了兩個中國

許知遠是60-70年代那批知識分子的代表。大學生在主流人群中比例不到5%,大學生就是社會的精英,因為會使用電腦。他們迅速淘汰老一代,掌握媒體,掌握話語權。他們認為世界就是他們看的到的那個樣子。

李誕是出生在80-90這代人的縮影。這時候的大學生,進入企業發現情況變了:有果決精明的領導、頭頂光環的海龜、經驗豐富的老同志、還有游來晃去的帥哥美女。一個價值多元的世界裡,大學畢業證迴歸了它本來的面貌。飛進了社會這個大的廢紙簍裡。

社會的資訊越來越多元

好在

網際網路

的科技革命還在繼續。網際網路讓更多的大眾能發出自己的聲音。社會的主流聲音第一次從精英變成了大眾

甚至

因為移動網際網路

,快手今日頭條這些app,讓更底層大眾,那些生活在小城鎮,微信朋友圈裡沒人搭理,微博裡資訊插不上話,找不到認同的人也有了發聲的地方。

對自己的提醒:

只在乎自己在乎的

有人說許知遠深刻,有人說他裝逼。

有人說李誕有才,有人說李誕膚淺。

不同的人只是站在不同的高度和角度看待罷了。

我三年前覺得羅振宇講的好新奇,朋友說他low,我就不高興。我現在理解這其實是我和我的朋友當時不是一個高度罷了。但羅振宇對於當時一個小鎮青年的我,就是一個燈塔,透過羅振宇,我知道了有個東西叫博弈論,黑天鵝,三體,後來慢慢的我知道他主要講的其實都是些有很久歷史的學派與觀點。

不要在乎別人的評價,只需要在乎自己在乎的。你覺得好的你就學就好了。

ps:我覺得李誕解決了經濟自由以後,想法會變得。我現在就想做些更有意義的事情,不想賺沒積累的快錢了。

原創禁止轉載,你要是轉載了我就畫圈圈詛咒你。

歪爺 2018。01。23 凌晨3點

看完《十三邀》許知遠對談李誕,你有何感觸?朱波240227962018-01-23 04:37:11

深夜看許知遠採訪李誕的十三邀。

兩個有趣的人,在各自的領域,但是卻像兩個不同世界的人。

許知遠,典型的“臭”知識分子,無論在文字,造句,上都足夠讓大部分吐槽甚至討厭,張口就是解構,框架,核心等等不是普通人說的話。

怪不得大家給許知遠的建議都是,許老師,能不能好好說話。

而李誕,是另外一個極端。

大學在華南農大,學哲學。內蒙人。喜歡金錢帶來的包裹,滿足和安全感。

嬉笑戲謔中,確實包裹得嚴嚴實實的空洞。

但這個佛系青年,卻也是把這個塵世看透,卻不輕易道破。能在混沌世界中,活的自在逍遙,半醉半醒。

和很多人一樣,開始是帶著成見來看許知遠的。覺得他裝清高,假大空,文鄒鄒。但是在審判和成見裡卻撇見他的真誠,還有他的掙扎。

我們這個世界本身就是充滿矛盾,讓人思考。

雖然思考讓人清醒,帶來煩惱甚至痛苦。但是這種痛苦卻能讓我們更敏銳去感知快樂,壯美。

正如許知遠在給年輕人放古典音樂時,自己真正沉醉其中,而那些年輕人卻聽得尷尬。

所以許知遠是任性,卻是真實地快樂著的。

而對比之下,李誕在娛樂圈裡在空洞無物的世界也尋找到生存的意義,嬉笑怒罵都是戲,人生何必看穿?

兩個不同世界的人,做了一期還算好看的節目。

最後許知遠的總結,讓我改變了對他的認知。

十三邀這個節目堅持能夠做一片文化綠洲,在所有人跟風,在荒蕪的沙漠裡盲目奔跑中,能夠定下來。

不一定節目要多少人看。

不一定要火。

挺難得的。

我很喜歡這個節目,唯一唯一的一點意見就是,如果許老師顏值高一點就更好了。

不過,我也還真不喜歡那些光有顏值的油光粉面少年。

就這樣吧。

看著看著也就習慣了。

看完《十三邀》許知遠對談李誕,你有何感觸?凰金匯商學院2018-05-21 20:59:14

很早之前有把《十三邀》許知遠對話李誕的影片翻出來看,因為真的蠻好奇又期待他們兩個人之間會擦出什麼樣的火花。

許知遠和李誕是兩種不同型別的人。

許知遠是活在自己世界裡的知識分子。

你看影片有一些小細節很有意思,在餐館等李誕來的空隙許知遠還帶著一本書來看,當時我在心裡想,如果我等我朋友見面,我肯定不會隨身帶一本書,或者看電子書,應該是在不停的刷手機接收一些碎片化的訊息吧。

李誕不同,

不同的地方我認為李誕是社會化的文藝青年。

看完《十三邀》許知遠對談李誕,你有何感觸?

李誕說他之前在懷揣著新聞理想,到《南方人物週刊》實習,某天在電梯裡發現兩個同事聊天,說起春運回家的車票難買,一個同事就說他有門路可以留兩張。就這麼一個事兒,甚至算不上是事兒,李誕說他接受不了,就放棄了。許知遠當時第一反應是說“啊沒那麼嚴重吧?”,李誕的回答也很有意思,他說“可是就在自己心裡挺嚴重的。”但是他和許知遠聊的時候還說了,當時他只是個實習生嘛,如果當時他也有機會這樣的話,可能他也會像他同事一樣。

看完《十三邀》許知遠對談李誕,你有何感觸?

當時在片中兩個人坐在一起“尬聊”,真的非常好玩。

開頭,李誕就告訴許知遠說“知識分子在對抗過程中享受失敗,享受被打壓,這些都很正常,但是人是社會性動物,充分的自洽,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裡,就已經死了。”

有個印象比較深的地方。

李誕問許知遠會以什麼方式結束生命?

許知遠說,死在女人身上。

李誕趕忙告訴許知遠說 在螢幕上不能這麼說,不能站在大眾的對立面,哪怕是浪漫真實的,不是不好的。否則,就會被罵噁心、流氓。並說這就是知識分子和藝人的區別。

許知遠悠悠然對李誕說:你比我活得累多了。

……不去評價兩個人人生觀誰對誰錯,但你往後看你會發現李誕骨子裡其實很悲涼的,一個文藝青年走向世俗,許知遠不一樣,是天生的享樂派,依舊浪漫啊。

還是挺感慨的。

看完《十三邀》許知遠對談李誕,你有何感觸?大豆和他的朋友們2018-01-23 16:30:56

1

許知遠這檔節目《十三邀》蠻成功的,時不時成為熱門話題,笑也罷罵也罷,引起關注就是成功。

《十三邀》因著許知遠,意外地成為一個以“尷尬”為賣點的節目,在眾多同類節目中獨樹一幟。

2

這期對談李誕,一樣是衝著“尷尬”而來。

李誕表面歡樂,內心深處卻悲觀厭世;許知遠表面孤傲,內裡卻是個享樂主義者。

另一個顛倒是,李誕明明很年輕,但顯得很世故通達;許知遠明明已人到中年,又偏偏不願看破紅塵。

看到李誕貌似真誠地給許知遠傳授經驗,甚至在保護許知遠,有一種有趣的違和感。

看完《十三邀》許知遠對談李誕,你有何感觸?

3

慚愧,我與這個時代的距離漸行漸遠,要不是這期節目,我可能還不知道已經這麼紅的李誕。

去看了幾期李誕的脫口秀,他的演出真是很好看,而且難得的是,他的段子很高階,充溢著智慧,並且有意味在其中,不是純逗樂而已。

例如,他從魯迅的寓言故事裡發掘出“社會笑”這個詞來,這種帶有鋒芒的幽默,多年少有。

看完《十三邀》許知遠對談李誕,你有何感觸?

4

我不知道許知遠是否有發現李誕身上的那些閃光?

我有一個感覺是

許知遠對標籤的熱情大於對人的熱情。

比如他習慣性地要讓李誕代表這一代年輕人,而自己代表一代人。

這其實是需要警惕的。

像李誕在節目所說的躲避崇高,不就是上世紀九十代初的王朔嘛。甚至他說之前看讀的米蘭·昆德拉,也是1990年代的熱門讀物。

再有,許知遠所言的他對崇高壯麗悲壯的陶醉,不正是《無問西東》打動了很多年輕人的點嗎。

看完《十三邀》許知遠對談李誕,你有何感觸?

5

某種意義上,我認同許知遠的感受。

我們同樣需要警惕的還有“聰明”,還有“通達”。

這個世界當然是崇尚聰明的,這不是某個時代的問題,這是人類在所有的時代都需要面對的問題。

在訪談裡,李誕很智慧地得出了這個結論,但他似乎不願意正視它,而只是故意把它丟得遠遠的,以為就可以視而不見了。

6

我猜,李誕遲早都會面對這個苦澀的結論,而不是用“社會笑”去避開。

無論對面是否有個許知遠,憂心忡忡地望著他。

看完《十三邀》許知遠對談李誕,你有何感觸?Xiufen在法國學葡萄酒2018-03-29 12:47:01

其實我覺得節目本身其實還好,都是在認真思考著的人,只是路子不同,表現的形式不同而已。節目所表現出來的衝突感也不是什麼秀才與兵的衝突,他們各自都明白對方在說什麼,只是各自堅持自己的方式表達,一個自顧自語重心長,一個自顧自裝渾。

反倒是很多關於這期節目的評論報道我覺得很好笑,說什麼文化沒落了,說什麼現在都理直氣壯追求淺薄了。

拜託,不要說得只有像許老師一樣板起臉來語重心長才是深刻,才是堅持著的知識分子,好不好。如果他思考那麼多依然看不透有些人的插科打諢嬉笑怒罵裡本質上也是經過了大量思考的另一種表達方式,那他思考了也白瞎。

一會感慨文化人都向媚俗了,一會又感嘆不媚俗的太冷清。這邏輯捋一捋啊,自己先跟大眾劃清了界限,然後回頭又撒嬌大眾不懂自己,這多矯情啊。

當然我是覺得許老師不是這樣的人,那些人看自己呢~

個人觀點,歡迎交流。

頭條號: 流浪在澳洲的Xiufen

看完《十三邀》許知遠對談李誕,你有何感觸?

看完《十三邀》許知遠對談李誕,你有何感觸?首席娛樂吐槽官2019-01-23 08:49:36

看完《十三邀》李誕那期,令我對李誕這個人改觀了不少。

原先在《吐槽大會》上嘻嘻哈哈,滿嘴段子的李誕,在節目裡展露了更真實一面的他。其實他嘴上說自己想活在淺薄裡,骨子裡還是有文青氣質。

看完《十三邀》許知遠對談李誕,你有何感觸?

撇開他寫書又寫詩不說,對待寫詩的態度就夠文青了:

為什麼有年輕人不寫詩?

而且對於喜劇這回事,他是有做去學術研究的,還在節目裡說了兩點,人們會笑是因為恐懼解除和新知。

看完《十三邀》許知遠對談李誕,你有何感觸?

在節目裡多次提到我要賺錢,雖然很俗,但是說明李誕是活得比較現實一點,可能沒有許知遠那麼理想主義,也沒有什麼錯。李誕的形象其實更像是普通百姓,他靠著自己的喜劇天賦走上藝人道路,順應社會執行規則,該享受的享受了,該付出的付出了。

看完《十三邀》許知遠對談李誕,你有何感觸?

裡面挺多談話讓我覺得李誕很佛系,很多東西看的很開,他說過自己隨時準備好煙消雲散,不擔心沒名氣了會怎樣。

“世界就是這德性,一切都不重要”“人只能是活出來的,不是想出來的”

,讓我看到李誕的底色應該也是悲涼的,但還在努力。

看完《十三邀》許知遠對談李誕,你有何感觸?

許知遠說李誕的戲謔是反談話的,沒什麼意義。但是李誕純粹想帶給觀眾快樂,也在盡力把一些真話編進段子裡,以另一種形式呈現,其實沒有對錯之分吧。只能說許知遠偏浪漫理想化,

李誕偏佛系和現實,兩人在節目的談話中就可以看出差別,但挺喜歡真實的蛋蛋。

我是首席娛樂吐槽官,每日分享最全面的娛樂資訊與點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喜歡的可以關注我!

看完《十三邀》許知遠對談李誕,你有何感觸?江思鋮2018-01-23 09:43:00

許知遠屬於那種想活明白的人,李誕壓根兒就不想活明白,認為自己已經明白的人。尼采說過,更高級別的哲人獨處著,不是因為孤獨,而是在他的身邊找不到同類,許知遠為什麼活的那麼擰巴、糾結。就是讀了很多書後,想了解這個世界到底是怎麼樣的?凡事都想知道個為什麼?

社會是弘揚正能量的,而文人恰恰是最敏感能看到社會黑暗面或者說當鬱郁不得志的時候充滿抱怨。文人總喜歡以學歷或者說看書的多少來衡量每個人在社會上的座標,包括每個人的金錢收益。中國文化很重要的一個部分講究陰陽。凡事都可以用另一個相反的角度解釋,這就是很多普通人看來很正常的事情,在文人眼裡總有另外一個角度,而正是因為他們讀過很多書,知道很多道理。往往變成了常有理…他們有無數個論據來證明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缺發現現實不是這個樣子的,當觀點與現實相悖的時候,要麼改變觀點,要麼陷入痛苦。當年我黨在北平戰役之前,特地秘密讓梁思成和林徽因繪製了北京各個地方的古建築,說:萬一和平解決不了,武力收復的時候,我們會讓炮彈避開這些老建築,因為這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梁思成幾天幾夜不睡覺趕製出圖紙,並據此完全相信新來的執政者。但,文革期間大量毀壞,梁思成晚年痛苦不堪,不相信保護和毀壞怎麼是一群人?一直以為自己的信念出了問題,但又不知道哪裡出了問題……許知遠跟這種情況一樣,覺得自己學的理論,自己的知識框架沒有問題,為什麼那些理論、知識不如自己的人過的比自己好、光鮮(不僅僅是指金錢收益)

而李誕在鏡頭前明確的表達了自己想要什麼——錢。因為他覺得錢可以給他安全感和很多想滿足的願望,同時李誕在節目中舉了一個例子:池子在接拍一些廣告的時候是拒絕的,當李誕把錢放在池子面前的時候,池子欣然接受了。很有力度的說明了問題。

有人說過,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99%的問題用金錢都能解決。解決不了,那是因為錢不夠。或者說你的難處和問題跟金錢沒有關係。我覺得這句話不夠全面,金錢能解決金錢能解決的百分之百的問題。

最好的方式,做一個像李誕一樣知道自己要什麼併為之不斷努力,做一個像許知遠不斷思考並不轉牛角尖的人。

看完《十三邀》許知遠對談李誕,你有何感觸?不止看戲2018-01-26 11:52:45

因為《吐槽大會》火起來的李誕,確實是一個值得聊一聊的人。

靠綜藝欄目,靠段子活起來的人,是機會使然還是自身努力的必然?

看完《十三邀》許知遠對談李誕,你有何感觸?

李誕,作家、編劇、製片人、藝人。

畢業於華南農業大學,中學時不好好讀書……不是名校,不是好學生,李誕其實代表了更多的普通人。所以,李誕說“我很感謝這個時代,因為它讓像我這樣的人也能穿金戴銀的”,這是一句真話。

看完《十三邀》許知遠對談李誕,你有何感觸?

全程看下來,李誕雖然一直戲謔,但是全程都很真誠。而抱著所謂嚴肅認真的許知遠,全程都在被李誕的真誠和真實吊打。

一開始李誕就說,人要充分的自洽,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裡,你就死了。許知遠表情迅速凝重。而且,後來許知遠說,對我來說好的創作者都是現在自我裡極深的,如果一創作者不是在表達自我,那你能表達什麼呢?

看完《十三邀》許知遠對談李誕,你有何感觸?

看完《十三邀》許知遠對談李誕,你有何感觸?

看完《十三邀》許知遠對談李誕,你有何感觸?

看完《十三邀》許知遠對談李誕,你有何感觸?

看完《十三邀》許知遠對談李誕,你有何感觸?

許知遠咄咄逼人,只是在有些時代,笑比較重要。李誕迴應:哪個時代笑不重要?!

這一點我完全同意。

許知遠覺得這一代人的笑不是擴張性的延展性的而是收縮性的,我期待更豐沛的表達。許知遠沒有一點幽默細胞,感覺一切都是應該嚴肅認真的。所以這一期欄目,許知遠的目的就是要逼著李誕說出,雖然我看起來很快樂,但是我並不快樂,我是被這個時代逼著套上上了“快樂”的偽裝外殼。

看完《十三邀》許知遠對談李誕,你有何感觸?

但是許知遠的世界觀和李誕完全不同。

李誕說了,人總是一個社會動物。當許知遠說他自我欺騙不敢做自己的時候,李誕用事實回答他說,“我沒法做自己,你讓我做自己你就看不到我了。”這話李誕說的很真誠,因為他一度覺得做什麼事情都沒有意義,自己喝三塊錢的啤酒也會很開心。所以,“我要活的積極健康,讓別人快樂。”

李誕承認自己很快的接受了佛的處世哲學,“在佛祖的價值體系裡,同時是放棄同時也是相通的,這就是我。”這是李誕在社會上經歷了很多不如意之後,得到的一個答案。

抗拒社會的許知遠與在社會中的李誕很難對話,而這一期欄目特別有意思的地方也在於,後生李誕活的比許知遠明白太多。

看完《十三邀》許知遠對談李誕,你有何感觸?吾腔調2018-02-20 21:12:22

許知遠對談李誕的這期欄目裡,結尾處他提出風暴和綠洲的比喻,我不知道該怎樣去形容我的困惑。

他所做的如果真如跟他告訴大家他想要做的一樣,試圖跟當下中國生活在網際網路、科技、講究效率的時代的年輕人對話,來解決他心存懷疑的問題,那麼在任何話題都活不過三天的當下,網民們對話題的關注度始終畫著一波又一波的拋物線,許知遠對話李誕,是否也存在蹭熱度、蹭人氣的嫌疑?

李誕與騰訊影片合作《吐槽大會》之後,終於從背後默默無聞的段子手,走到觀眾面前成為集才華於幽默與一體的新星。許知遠,一位近年來試圖向西方世界解釋中國的文化作家,選擇本土一夜爆紅的年輕人來對話,或許能夠在這種碰撞中找到他懷疑的答案。

李誕面對許知遠嚴肅正經式的對話方式,選擇用吐槽嬉鬧式的方式迴應,在我看來這場對話並不順暢,一度讓人看出兩人之間湧動著一股尷尬,二讓人覺得他們的對話並不在一個頻道上。

許知遠甚至在節目中自己也認為,李誕並沒有開啟自己。

一場對話能帶給終端收看者什麼,這大概是許知遠做《十三邀》很在乎的一個方面,他是一個活在自己世界裡的人,他有自己的一套生活哲學,他有抽離出自己作為一個世界旁觀者的能力,他試圖讓自己保持不在場的狀態去描述他所見到的事物。因此,李誕作為走紅網路的欄目策劃人、脫口秀主持人身份,接受許知遠嚴肅的觀察提問,必然南轅北轍,無法得到他想了解李誕的那一面,於李誕來說,以主持人身份來接受另一主持人的訪問,如同在對壘臺上,一旦完全袒露自己自,等於把自己的性命拱手相讓。

勢均力敵的時候,對手的自保意願,遠遠大於坦誠。

對話,要選對眼前人的身份角色,李誕其人和主持紅人李誕之間並不一定對等,後來許知遠想要了解李誕其人時,兩人之間的對話總算產生了互相來往的通路。

或許對談李誕這期許知遠沒有得到多少他想看到的有效碰撞,但對一個局外人的我來說,得到的感觸是:對話,不要拘泥於一個人的某一面,每個人都是多面體,有必須不能開放的一面,就存在可以毫無保留的一面,只看對談的人想發掘哪一面。

2018-02-20 16:21

——衡·Isabella

看完《十三邀》許知遠對談李誕,你有何感觸?小馬發光2018-01-23 15:54:51

當下社會中,兩個極端對立面的人坐在一起對談,這事本身就很魔幻。個性、極端、始終活著自己世界中的知識分子許知遠;脫口秀製片人、快樂的製造者、只認金錢的年輕人李誕。這場對話是一場交鋒,兩個極端分子在酒桌上的一次談話,席間的話題涉及了方方面面,關於文化、關於人、關於節目、關於自我與活著的意義等等。這場對話,給我們太多的參考,也給我們太多對生活和自我的重新審視的角度。

佛系青年李誕,從內蒙古走到城市,身份多重、作家、脫口秀演員、脫口秀製作人,因為《吐槽大會》的成功,他迅速成為當下最炙手可熱的“藝人”,至少他始終認為自己是藝人。知識分子許知遠一味的強調直接、真我,而藝人李誕一直的在以藝人的口吻在周旋,筆者很贊成李誕的觀點:人是社會動物,人是為別人在活。人既然生活在這個社會中,其社會屬性就是自帶的這是你迴避不掉的,置身其中耳濡目染,你總是會改變的。但沒有改變知識分子許知遠,眾多網友罵他為臭知識分子,他卻不以為然。

其實,在當下的社會中,有很多向許知遠這樣的人物存在,他們活在自己的理想世界裡,他們拒絕被同化,所以顯得他們跟這個社會完全脫離並格格不入。而李誕是一個聰明人,他懂得怎麼迎合觀眾,迎合大眾。為他們製造快樂是一件很高尚的事,因為當下的人都有各自的痛苦,如果一個人、一個段子,一檔節目能為他們帶來快樂,這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更何況還能賺錢。

看完《十三邀》許知遠對談李誕,你有何感觸?陳文漾書客廳2018-01-23 11:36:28

剛好我昨天看了這檔節目。十三邀是我比較喜歡看的一個節目。但我不明白這麼好的一檔節目,這麼好的一個許知遠,為什麼很多人只看到了許知遠的醜,只膚淺的對他停留在外表的解讀。尤其是採訪了俞飛鴻之後,滿屏的罵他猥瑣油膩。是的,我也看到了他的緊張。但我覺得這種緊張是一個男人面對一個美麗女人的正常反應。他只不過不是那麼善於掩飾自己的人。但有一句話說的非常好,拿來一起分享:人有了自我意識便開始害羞,害羞讓我們擁有了人性。成為了真正的人。但為此我們也付出了極大的代價——我們被逐出了伊甸園,從此便失去了與自然宇宙同為一體的感覺。

為什麼我要把這句話說給大家聽呢?因為這是讓我們每一個人困惑的原因。許知遠是,李誕是。我們終其一生都在這兩者之間尋找平衡。找到的人大體可以讓自己內心相對處於平和的狀態。而另一部分人則在試圖返回伊甸園的途中選擇了墮落比如吸毒嗑藥亂性。但那隻會把自己帶入更大的混亂空虛之中。當然還有極少數的人選擇了絕對的精神生活,比如蘇格拉低,比如釋迦摩尼。

那麼我們大多數不好也不壞的人該怎麼自處?該如何面對自己的神性與魔性?或者自己的人性與動物性?於是我們有了心理學,社會學,佛學,哲學。我們試圖在這所有的學說裡找到一個可以讓自己心安理得的活法。

於是李誕喜歡上了佛學。他顯然是一個悟性很高的人。我知道他最大限度的領會了其中的要髓。所以他相對來說盡可能的讓自己處於一個舒適的心理狀態。就是說他活的不擰巴。所以他會說這也行那也行,這也好那也好。當然他也說到了自己的出家。

都說二十一世紀是心理學的時代。的確我們這個時代的人真的會面臨太多的心理問題。自殺事件層出不窮。。。。。。

但青年的一代在自救。於是我們聽到了一個很流行的詞:佛系青年。代表人物大概就是李誕竇靖童黃軒這樣的青年人了。他們精進努力但不偏激。他們隨和包容卻不失敦厚。當許知遠說到會死在女人身上時,李誕趕緊打圓場說真實的話不要說出來,生怕許知遠因為這句話遭人唾棄。這讓我們看到了他可愛有趣善良的一面。但其實他的擔心也許是多餘的。許知遠說這話未必不是調侃未必不是在故意挑戰眾生的無趣。這個北大畢業的理科生內心強大著呢。繼續省落若干句。。。。。。

佛學之所以興起。是因為它真的對於當代人的心理是一個救贖。當然大多數未必會有那麼高的造詣和悟性。這真的不用勉強自己。我們只要學會一個詞就夠了,接納。接納自己接納他人。我們就會省去很多苦惱和麻煩。試試看?

看完《十三邀》許知遠對談李誕,你有何感觸?嘿嘿小星星2018-02-03 21:06:18

不請自來。哈哈哈哈哈,先用一個李誕的

社會笑

化解一下不請自來尷尬。

透過這次談話我看到了兩種不同價值觀的碰撞,兩種都是活的很開很自我的“知識分子”。整長訪談就給我一個最直接的感覺就是:

都企圖從對方身上找尋一些契合自己架構體系的東西,未果。

看完《十三邀》許知遠對談李誕,你有何感觸?

先說李誕,我是看著李誕一點點紅起來的。(哈哈,怎麼有種語重心長的趕腳)從今晚80后王自健嘴裡那個小眼睛捱揍的蛋蛋,一直到紅到發紫的吐槽大會、脫口秀大會的策劃人。每次李誕的發言都非常令我期待,他那爽朗的“社會笑”讓人印象深刻。

看完《十三邀》許知遠對談李誕,你有何感觸?

透過整個訪談來講,李誕是一個主動溝通的狀態,他想去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想去表達,他有自己的一套標準,有自己一個世俗的標準體系。其中有個點我印象深刻,就是他勸許知遠用“女生”別用“女人”這個略顯油膩的詞彙。看的出他對觀眾的反應和口語言文化是有一定研究的。不是說他這樣的就是活的不開闊,不自己。反而我覺得挺好,難道讓觀眾過的更好的觀感體驗,不是一個藝人要具備的職業素養嗎?或許這個藝人身份的原因,許身上更多了那份“灑脫”或者“無畏”。在我看來也許是,文化人的發聲,如果不是特立獨行的言語,很難會一起共鳴,這就需要他們找一些更好的切入點去表達。這就是我理解的許為什麼看起來更所謂開闊的原因。

再說許知遠,他給我的印象就是一個偏執的狂熱知識份子,不藏著不掖著,有“臭”知識份子身上所有的劣根性,或許在部分觀眾眼中看來並不討喜,但是真實。

看完《十三邀》許知遠對談李誕,你有何感觸?

他們這個訪談其實有好幾段的冷場,尬聊。尬到導演都有點看不下去了,但他們兩個還都無所謂的尬著。主要就是他們自己都活的太明白了,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知道自己的點在哪裡,嘗試著開啟對方的缺口,缺發現對方也是鐵板一塊。都在自己的體系中,“茁壯”的成長著。

看完整場訪談對我最大的感觸就是他們對自我的思考和對整個世界的認知。這個說起來挺簡單的,但是真的落地是很難的,想要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是有代價的。或許李誕是用戲謔的方式去表達著,許是用高冷的方式去表達著,異曲同工,曲徑通幽。但我更欣賞李誕一點,畢竟,快樂會使人發笑,笑著笑著你就會哭了,你問我為什麼哭了?那一定是這個笑話太搞笑了,一定是的……

看完《十三邀》許知遠對談李誕,你有何感觸?大象音樂空間2018-02-14 22:02:31

許知遠

,一位追求崇高、壯麗、嚴肅之美,身在

21

世紀心在

20

世紀

80

年代的,並飽受爭議的知識分子;李

,脫口秀表演者,篤信佛學戲謔人間的

80

後,在《十三邀》節目裡過癮地碰撞了一回。

雖然嬉皮笑臉,

許知遠話

也不多,但能明顯看出兩人在角色定位和生命認知,包括價值觀上都幾乎處在驢頭不對馬嘴的狀況。兩人對談時爭論的焦點主要有倆。第一,大眾娛樂文化對個體真的有積極意義嗎?第二,人生怎麼過才是有價值的?

覺得作為一名佛系青年,人生要是為了自己是沒啥好過的,“人是為了別人而活的。”大眾娛樂能夠給大夥兒生活添點笑料,將自己對世界的認知夾著些調皮話摻進笑料裡,亦假亦真地在虛無裡找點樂子,這就是大眾娛樂對於個體的意義。

許知遠當然

反對,他認為人就是要活出自己,就是要在嚴肅的藝術中表達自己內心的痛苦與掙扎。從兩人對各自的生命期許角度看,李

也許本質上更悲觀,喜劇演員大多是個幌子,以玩笑偷生,給意識裡的虛無添點活下去的念頭。而知識分子的執著反倒能讓他們有更豐厚的生的留戀。

他倆在節目最後開了個有趣的玩笑。許知遠說他想成為那個崇高的人,可望而不可即地聳立在人群之上。李

說他討厭高高在上,一定會拿雞蛋把他打下來。許知遠又說,我同樣享受被扔雞蛋的感覺,非議能讓我更崇高。李

一笑,說:我們在彼此成全。

對,所有的對立,到了最後,都是彼此成全而已。

看完《十三邀》許知遠對談李誕,你有何感觸?建章君2018-01-25 09:53:38

讀許知遠書的人沒什麼文化。他最初在《經濟觀察報》寫專欄的時候,就看過他寫的文章了。喜歡他的人很多,每個人都跟我說好。

他的涉獵比較廣,但代表了一種文化浮躁現象,中國的學問就不用多說了,他肯定基本沒,古文沒功底的。

西方的學術他拾人牙慧,每一套都有自己的想法,但就不是本來的東西,只是自己想想的。周國平也曾被人認為是研究尼采的大師,于丹被認為是論語專家,方舟子做科普,這個時代的文化界本來就有那麼多怪現象。但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正常。

《十三邀》這種節目其實就是意淫而已。這麼尷尬的節目能看下去並且喜歡的人,對不起,我真的不能理解你。

李誕我蠻喜歡的,他至少正常,沒有基本心智問題。

看完《十三邀》許知遠對談李誕,你有何感觸?卓濁2018-12-12 22:02:40

剛剛看到一句話:

“我覺得大部分人喜歡你,他們就想普普通通地喜歡你一下,和你在一起。摸摸你的葉子,親親你開的花。這時候你不能把地下盤根錯節的根系都連根拔起,放到天光之下,放到他面前,說,你看一看吧,求求你連它們一起愛我,這才是我本來的樣子呀。很遺憾,你就是不能這麼做。 ”

就是因為女朋友直播賣衣服這件事被黑的這麼慘,所有人突然一下子站出來圍攻,所以李誕現在變得越來越謹慎了。

你想要他說話真,還想要他說話好聽。

你想要他處處表現都完美,搞笑水平和文人素養一樣都不能低於最開始的標準。

難道一個人被人喜歡不是因為他的優點有多閃耀,而是因為他的短板也要達到你的預期才行嗎?

我倒覺得他其實是羨慕許知遠的。

未曾開言我先笑場 , 在冷場前聽我訴一訴衷腸。在他的老書

《笑場》

中,百分之八十的人都只喜歡

《扯經》

的部分,特別是那幾句情話堪稱動人:

“他們有關於愛情的道理,而我有你。”

“師父說,世上其實沒有比天氣更難預測的東西。我覺得他說得對,他總是說的對,小北,不管下不下雨,過一會兒我都會更想你。”

但對我來說,看完《扯經》的故事之後,我才真正的入戲。

笑場和衷腸,前半部分是笑,後半部分才是衷腸。

“人要多脆弱,才會宣告自己熱愛某一樣東西。”

——《都是草哇》

“在街上看到獨行的老人,提著包,喘著粗氣。想,幸好衰老是慢慢到來的。給人適應的時間,是上天的仁慈。然後每適應一點兒,就又衰老一點兒。上天仁慈有限。”

“不需要熱血熱淚,不需要溫水中一躍而起,要的是一點兒一點兒的消耗。好好過日子這種行為最勵志,最可怕。”

——《青蛙又做錯了什麼》

“我覺得生命是宇宙裡一箇中性的東西,就像水、風、流星一樣。我並不尊重水、風、流星。

中性的東西需要附加條件才能發生感情,比如一片很大很鹹的水(社會上管這叫海),我就能挺喜歡。這片大水上吹過的風,我也喜歡。在大水上行船,風不大不小,頭髮亂飛酒不灑,然後一抬頭,看見流星——簡直喜歡死了。”

——《我並不尊重水、風、流星》

“人與人難以交流是怕熟知終會導致全面的乏味,人與人相愛是讓人在活著時就能體驗死亡。”

“抬頭一片茫然,想到,我們看星星,看到的不是星星,是自己視力的極限。”

——《輕鬆使人成真》

人能做出最懦弱的事

就是隻對自己強硬

世界有它的規律

我不是局內人

——《我不是局內人》

我也一樣在退化

並且不是為了合群

就是控制不住地變得簡陋

眼光一晃

就說了句愛你

還說了永遠永遠

等雨下來時

才覺得

人厭倦永遠

——《我不喜歡夏天》

不知道短文和詩在書中的排序是不是按照寫作的時間順序,如果不是,大概是按照重量排序的吧,如果是,那麼我真的挺可憐李誕的。

紅塵最怕看破。

這虛無,無能為力,沒頭沒尾,不知緣由,無可宣洩。

竟然也就懶得掙扎。

不如笑場。

“你知道嗎?我年輕的時候想做許多事,我想戀愛、吸毒、周遊世界,就是人們年輕的時候都想做的那些事。

你知道令人煩惱的部分是什麼嗎?就是我現在正是年輕的時候,可實際上我什麼都不想做。我只是覺得要對年輕有個交代才說了那些蠢話。我在等著年輕過去。”

2018年李誕從紅到爆紅再到全網黑,從直播罵人,到奇葩說兌選手,知乎每天都有新的罵點推送給我,層出不窮的讓我看到疲倦。

有什麼辦法呢?網友給他安上了佛系,不在乎,通透的人設,而對於他這種一天時間紅遍娛樂圈的人來說,人設崩塌也可以是一夜之間的事。畢竟也有在乎的事對不對。

可我仔細看了他最近的很多節目,他的人設根本沒有崩塌。

李誕還是李誕,

不過是他的靈魂老了。

看完《十三邀》許知遠對談李誕,你有何感觸?

看完《十三邀》許知遠對談李誕,你有何感觸?一切正在發生2018-01-25 20:56:01

前幾天,也是在悟空問答上,看到了關於這期節目的問題,因為一直有看《吐槽大會》,所以對李誕稍微熟悉一點,最重要的是,看到《十三邀》是一個訪談類的節目,而且李誕之前一直有一個“詩人”的身份,想著文人之間的對話,大概會很有看頭吧,所以當天晚上看了這個節目,40多分鐘的剪輯版,還行,但是沒過癮,感覺很多東西都沒有聊透。

然後,翻了一下這個問題下面的回答,有很多專業的影評人和書評人,回答都很精彩,這些文字工作者們有著讓筆者非常羨慕的技能,就是他們都有著非常棒的文筆,從而能夠將自己的思想非常豐滿地表達出來,相比之下,筆者自覺是一個幹扁的破口袋,倒不出什麼精彩的東西。

不過,即使如此,也還是不死心,想掙扎著來說兩句,因為看過節目之後確實還是很有感觸的。其實最開始,筆者是帶著期待去看的,許知遠,我對這個人是完全不瞭解了,看過節目之後想著要去查查他的作品什麼的,也還沒有行動,但看到這個名字,感覺應該是一位具有代表性的知識分子。李誕前面說了,寫過書,寫過詩,雖然是寫段子出名了,但我還是預設他是文化人出身,這知識分子,文化人最擅長的大概就是探討人生,這也是筆者最初帶著的好奇心。

節目中幾個比較有共鳴的點,一個是許知遠說,感覺我們現在這代年輕人,似乎很容易就被世俗征服了,沒有反抗精神。對於這一點,筆者也是非常有感觸的,因為筆者本身也經歷了這樣的過程,尤其是剛剛從學校出來的那段時間,很多之前堅持的東西,在接觸到現實之後,就迅速地被擊碎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就生活甚至思想就完全按照社會的規律來運行了。許知遠還問有沒有過“改變世界”的想法,大概每個年輕人都有過,但最後也都屈服於現實了,就筆者自己的體會來說,是因為自己的力量太小,看不到勝利的希望,而且生活的壓力又實實在在地壓在身上,所以我們只能被迫選擇了接受。

其實,這個話題很大,筆者也非常希望可以看到相關問題的討論,順便可以幫自己解解惑,期待有更多同齡人的分享。

看完《十三邀》許知遠對談李誕,你有何感觸?生當璀璨如夏花2018-01-23 09:32:15

我沒看過這期節目,但我想為李誕說句話。。。我曾是《今晚八零後脫口秀》的忠實觀眾,也自認口才尚佳,也是個段子手(不信看我id),所以在大學畢業時我曾想過去上海投奔王自健他們這波人,去說脫口秀,是我一個朋友阻止了我,他就跟我說了一句話“你想想李誕”。。。是啊,想想李誕,當時還沒有大紅的《吐槽大會》,李誕每天辛苦的寫段子卻十年八年得不到露臉的機會,每個月拿著微薄的工資,還要在別人的段子裡扮演小丑供人取樂,如今《吐槽大會》火了,你們說李誕真有才,其實我早就知道他有才,可以說今晚八零后里如果李誕的才華是一檔,那麼二擋是空缺的,三擋才輪到王建國和程璐,池子思文史炎他們還要更靠後。。。可就是這麼有才的一個人,都需要苦熬這麼久才有出頭的機會,如果《吐槽大會》沒火,他還要繼續苦熬,所以你們能看到,他連八零後的告別場都不願意去,至於池子為什麼也沒去。。。嗯,我不知道。捫心自問一下,我們這些自認有才或幽默的人,及得上李誕的一半嗎?所以哪怕他現在說他的價值觀已經扭曲了,我也理解他,因為錯的不是他。。。

看完《十三邀》許知遠對談李誕,你有何感觸?

看完《十三邀》許知遠對談李誕,你有何感觸?好攝的老賀—旅遊人文2018-02-05 15:44:13

李誕:

1989年出生,

作家、編劇、脫口秀演員;

許知遠:1976年生人,作家、媒體人;

看完《十三邀》許知遠對談李誕,你有何感觸?

一個超前,一個落後……

一個積極學習新的東西,一個固步自封被拋棄……

一個笑懟對方總裝總事兒比,一個苦惱對方沒六沒嚴肅勁……

一個活在未來,一個死抱過去……

一個嬉皮笑臉,一個眉頭緊鎖……

一個戲謔人生,一個一本正經……

一個無辜的小眼好奇,一個失神的醉眼無助

一個讓別人輕鬆讓自己也很輕鬆,一個別人看著累自己卻不覺得……

看完《十三邀》許知遠對談李誕,你有何感觸?

看完《十三邀》許知遠對談李誕,你有何感觸?

看完《十三邀》許知遠對談李誕,你有何感觸?

看完《十三邀》許知遠對談李誕,你有何感觸?浮雲記2018-01-23 05:57:10

由於社會保障的缺乏,人多有不安。底色是不被正視的卑哀,內容是緊張競爭著急。合作只是表象。我們沒有時間和空間去理解60,70,甚至80都要著急瞭解90,00。00有的是符號,又少有內容。如此而已。

看完《十三邀》許知遠對談李誕,你有何感觸?彡人禾丶2018-05-25 13:18:11

既然我改變不了世界,也過不了想要的生活。那我投降,我順應社會、順應大多數、順應世俗。做世俗的擁躉,比世俗更世俗地活。張開懷抱擁抱那些世俗的樂趣。不想那麼多了,世界就這樣,我就一俗人。

看完《十三邀》許知遠對談李誕,你有何感觸?清平灣20172018-03-08 21:37:55

引發了我關於自洽的思考。

我們每個人都在堅持自我與社會化之間、在堅持自己的成長體驗與堅持父母社會給我們的價值觀之間搖擺,努力尋找平衡,尋找一個自洽的度。

感覺許知遠是知道自己或是大多數人很難自洽,拿準了自己的那個“度”,或者說,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加,更能接受現實中的無力感,或者說是有些東西已經固化了。具體表現是:許知遠對於李誕的種種表現,接受度低於李誕對他的接受度。

而李誕說跟許知遠談過,大家都會喜歡他,顯然是真心話,他對人對事的認知是開放的。

李誕認為自己可以自洽,但應該至少在一個時期內,思想仍然在兩個極端搖擺,所以他說自己要給自己找理由,其實是強迫自己面對無力感,努力給自己找意義。

我很擔心李誕會不會有一些抑鬱傾向,也就是好多人看著他嘻嘻哈哈很想哭的那種感覺。他可以喝高檔酒,也可以喝三塊錢的啤酒,他明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他可以在入世與出世間來回切換,他可以一念成佛,一念成魔。

看完《十三邀》許知遠對談李誕,你有何感觸?老師傅2018-01-23 09:15:57

許知遠對談李誕?挺荒誕的,黑色幽默?但我知道許是幽默不起來的。才知道李誕這內蒙人在華南農大學哲學,挺滑稽的學科配置,想來李誕在那裡轉基因了,參悟透了哲學的形而上立志只關注接地氣,於是形而下了。沒趕上二人轉時代,從脫口秀幕後終於成為吐槽界的明星,“想讓大家快樂”,以自己立求膚淺讓大家快樂。也許李誕們認為膚淺的人群大,病症比許知遠輕些的中年“知識分子”也有膚淺快樂的需求,青年人為及時行樂而膚淺,而老年人的大多數其實也是膚淺的,無論是有老年病的還是變簡單的,但不懂包袱不懂流行梗,讓他們看“✘。✘秀”吧,這種膚淺不合適他們。雖然二人轉仍然充斥影片,德雲社們風光不減,吐槽界地位凸顯,但之後呢,風口總是會變的。此外,有句流行的句式:不是老人在變壞而是壞人在變老,同理,當李誕們慢慢長大變得油膩然後老去,會不會再回農大哲學專業繼續深造?但願不是將膚淺作為終身追求,你們以為呢?

看完《十三邀》許知遠對談李誕,你有何感觸?已經登出312018-01-24 20:36:46

感觸吧,怎麼說呢?有幸就看了幾分鐘。記住一個問題。你需要多少錢才會過上你所謂的隨便的生活。李說,一個億吧。對方又問,你到底要用這一個億去做什麼?李說,腦子裡有好多想法,但是在節目中不好說。我會跟朋友開玩笑的說,腦子裡都是小電影。ktv,公主。剩下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然後露出一個邪惡的笑。其實正經的來說。我也能好好的解讀一下李。也許李只是想投資做一個自己的節目。想給同樣的編劇開很高的工資。享受生活。可能也有自己的什麼奇思妙想。想有個實驗室去做發明。或者想轉行拍電影做導演。其實不光是李,就是我們也會有好多好多的想法。但是不會說出來。因為現在說出來感覺就是一個笑話。我們就憋著。憋著大的。等到真的實現啦,再去跟大眾分享。回答非要放圖片才會置頂嗎?我就任性,新人求粉絲。謝啦,我會寫更多的字來回報大家。沒圖,沒圖,就沒圖。

看完《十三邀》許知遠對談李誕,你有何感觸?luoluo3964522018-01-23 07:53:28

看完這期節目,我感覺不知道哪裡出現了問題,說是完全有道理吧可也不是,從最本質上講這是我們中華民族一直在追求的東西,那就是安心立命,我們中華民族不是由宗教立族,從百家爭鳴、魏晉玄學、佛教傳入,甚至到最後的陽明心學,這些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知識分子為最高追求而做的不懈的努力,到如今社會,變成了完全追求物慾,甚至變成了誰在追求精神就是傻逼的時代,感覺很悲涼,我真心希望能夠出現一種精神,能夠接上陽明心學的腳步,能夠讓我們這物慾橫流的社會中,真正的安心立命

看完《十三邀》許知遠對談李誕,你有何感觸?娜又怎樣362018-01-24 22:05:05

這一季看完之後,我有點喜歡許知遠了。我覺得他確實是個耿直boy,尤其他那句“死在女人身上”,我笑噴了,能這麼耿直的人不多了,可能這就是他獨有的東西,不是所有人都有這個勇氣的,尤其在熒幕面前,社會上不乏精英和知識分子,但是沒有幾個人能真正擺脫低階趣味,然而能直白的表達甚至完全享受的人恐怕只有許知遠了吧

對於李誕,一直在看他的脫口秀,然而看了十三邀後更加喜歡他了,他情商是真高,不愧是做大眾娛樂的,他一直在幫許知遠打圓場,他怕觀眾罵許知遠,但是他深知許知遠的直白,許一直探索的是人性,但是至今未透徹,因為我們是社會人,迎合社會是我們的本性,生存是首要的

看完《十三邀》許知遠對談李誕,你有何感觸?手攝君2018-01-23 10:18:27

吃飽的豬和飢餓的靈魂哪一個更有趣。

這兩者並不衝突,李誕自己說,曾經是個文藝青年,微博有人給他廣告費都不屑一顧,在經歷了一些事兒之後,價值觀逐漸形成,談物件不能沒有錢。

李誕說自己覺得什麼都沒勁,而許知遠恰恰是個享樂主義者,這點我是信的,李誕說是佛教的無常觀讓自己覺得什麼事兒都不過如此,而許知遠覺得很多事兒都很有樂趣,想去追求。李誕並不是他表現出來這樣的淺薄的樣子,為了錢不顧一切,這其實只是他的偽裝。

佛祖的我執的概念,是把自己擁有的一切都帶走,然後自己可以坦然面對,這個我相信大多數人做不到,所有的一切不只是金錢的概念,還有親情,友情,愛情,這些比金錢珍貴的多,而且這些東西在離開時還不能起心動念。

這些說明李誕不只是一個淺薄的利益主義者,他對這個世界有更深的思考,在吃飽以後再去思考,活著才是硬道理。

吃飽的靈魂更有趣。

看完《十三邀》許知遠對談李誕,你有何感觸?

看完《十三邀》許知遠對談李誕,你有何感觸?愛看球的五妹2018-01-25 10:42:00

昨天剛看了,覺得李誕正宗的文藝青年,就是掩飾了自己,看他說的佛學可能真是修行,佩服。只要快樂就好。有一句話我聽著著實嚇著了,可能真的不這樣就沒辦法活了。敏感的蛋蛋。流於表面,開心就好。願蛋蛋越來越好。

看完《十三邀》許知遠對談李誕,你有何感觸?自然之子一一彼岸花2018-01-30 14:08:46

人生

一半留給自己的善良,一半隨了世間的蒼涼。

一半許給自己的驕傲,一半從了世俗的煎熬。

左右各半,合而為“人”。

世界不會嘲笑人類的愚蠢,所以只許你一百年。

而生命不會放下自己的高貴,所以才會有永恆。

當人類被自己所創造的給淹沒、給主宰——無論是金錢、社會還是思想。這是人的尊嚴的失敗,——為奴六十年。自己選擇,子孫承擔。

墮落是墮落者的天堂,無知是無知者的幸福。

這個世界不在於你相信什麼!而在於你需要什麼。你需要的就一定會出現。而你不需要的你永遠也看不見。所以信仰、上帝、道德……。

當你需要體現個人價值的時候,思想才會活著。而思想活著,世界才會活著。而世界活著,你才會活著。

當幸福與快樂的感受不是傳遞愛、善、美、真誠……這種快感將日益貶值,以至於無。只是個短暫的一笑。

而失望、失落、悲傷必將如影隨形,日積月累如“通貨膨脹”將自己完全淹沒、包圍。

再沒有自己,也不知自己是誰!

活著找不到與一條狗的區別。。

看完《十三邀》許知遠對談李誕,你有何感觸?簡單易行的豬2018-02-01 21:14:09

十三邀 許知遠和李誕的那一期 沒想到兩人竟然形成如此對立而反差 許知遠樂觀油膩高知 李誕悲觀年輕大眾 都是聰明絕頂的人 但是對生活對生命 一個而立之年的卻是一切皆無所謂的出世 一個不惑的倒是好奇樂命的入世 一個樂於賺錢 一個喜於表達 年齡和閱歷只是表象 內心的滄桑才是最真實的

看完《十三邀》許知遠對談李誕,你有何感觸?柏崇嶼2018-01-24 21:41:55

看完《十三邀》許知遠對談李誕,你有何感觸?

在李誕身上,你能看到我們大多數人的影子,我們習慣用自嘲自黑來面對這個世界的荒誕,而不是知識分子般本能的憤怒和質疑,比起懷抱崇高的理想,追求深刻的真理,更願意做一個糊里糊塗的人,在追求物質的道路上義無反顧,且毫不後悔。

許知遠則恰恰相反,他拒絕淺薄,追求深刻和不朽,對這個技術至上,娛樂至死的時代保持深深的懷疑,這樣的價值觀註定會跟大多數人格格不入。

他對不同於他的價值觀懷有好奇,接觸之後又感到不解,甚至有點失望。這一點在採訪羅振宇,馬東,還有李誕的時候特別明顯,李誕這一期,他說讓他真正陶醉的是崇高,悲壯,和壯麗,而李誕的回覆是他少年時就反感壯麗,更討厭崇高。

看完《十三邀》許知遠對談李誕,你有何感觸?

與其說看到兩個人在對談,倒不如說是看到兩種背道而馳的價值觀在較勁,這就是為什麼看《十三邀》會讓人覺得是在尬聊的原因。

不同於其他的訪談節目,許知遠在採訪其他人的時候,本身是帶著“偏見”的,他用他固有的價值觀去跟不同的價值觀相互對抗,碰撞,從而引發兩個人思考,也引發觀眾思考,這個節目好就好在這個地方,在不同價值觀的對抗中,你可以很清楚的感受到他們在思考什麼,在堅持什麼,又在糾結什麼。

我覺得重要的不是忙著去嘲諷,去批評誰的價值觀不好不對,而是在兩種不同價值觀的碰撞中,你能否引發對自己的思考,從而印證自己的道路。

看完《十三邀》許知遠對談李誕,你有何感觸?鳳凰山的往事2018-02-06 11:39:35

兩個人都是我個人比較喜歡的,許知遠,充滿了理想主義浪漫主義。李誕代表更多的現實主義。而且對人世間的很多東西看得比較透徹。如果讓我選擇,我寧願做一個像李誕這樣的人。

看完《十三邀》許知遠對談李誕,你有何感觸?肥嘟嘟左衛門6632018-04-22 13:33:07

我能理解許知遠的焦慮,也能感受到李誕的那份悲涼,因為我正好處在他們的中間年齡段,曾經也有過文藝青年的詩人階段,我相信許知遠也能體會李誕,畢竟他也經歷其中,李誕確沒有理會許知遠的問題,或者說他為了賺錢,刻意隱蔽。所以說李誕錯失一次解剖自我的機會,這種機會並不常有。很喜歡十三邀的序語,帶著偏見出發,直到偏見被打破或被再次印證,不同於藝術人生,也不同於超級訪問,許知遠用一種精英知識分子特有的執著,找尋社會的底層價值,建構時代價值。

李誕其實更多時候在躲避,這與許知遠的初衷想去甚遠,在許的思想裡,李誕是有觀點的人,並且願意表達自己的觀點,其實不然,所以第二條根本進行不下去。李誕從頭至尾都在強調自己在研究佛學,依我看來,他只是在看佛學相關知識,談不上研究,更遑論通透。相比起來,儘管池子叛逆,可池子才是佛系青年,李誕在研究佛系青年,或者他說的大眾娛樂,這年代的大眾代表者就是九零後,也是佛系代表,他們恰是李誕的受眾。

每個時代都有印記,叛逆無非是想把這種印記抹去

看完《十三邀》許知遠對談李誕,你有何感觸?張曉東西南北2018-01-26 17:11:02

有感觸的是這段:李誕說他看見王思聰在KTV唱這首歌,唱那句「可是誰又能擺脫人世間的悲哀」,來來來,一起聽歌《新鴛鴦蝴蝶夢》https://www。xiami。com/song/31589?_uxid=7D9D0DC5CF17EB4E076B595D6E2A4775

看完《十三邀》許知遠對談李誕,你有何感觸?赫之章2018-02-08 20:34:06

李誕太現實了。現實的讓人感覺可怕。

他對許知遠說:你不能用 女人 這個詞,因為這個詞會讓你賺不到錢。

他還對許知遠說:人不能只為自己活著,一個只為自己活著的人其實就已經死了。

這兩句話真的是讓我感觸很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