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卡夫卡的作品《變形記》?

如何評價卡夫卡的作品《變形記》?貳零貳五2017-10-24 11:06:17

反 抗 與 沉 淪

——卡夫卡《變形記》的存在主義哲學解讀

內容提要:

本文試圖從存在主義哲學(以海德格爾·薩特為主)的理論視角來解讀卡夫卡經典文字《變形記》,使其獲得某種哲學層次上的闡釋,核心問題在於分析“變形”的象徵涵義和哲學意義。在存在主義理論的背景下,透過對文字的細緻分析,“變形”的象徵被解析為三個基本因素:反抗、分裂和懲罰,其哲學含義也將從個人與他人,個人與世界,異化,粘滯,個人的沉淪等角度來進行闡釋。本文的最終結論是:“變形”是順從與反抗,自由與異化矛盾鬥爭的調和中介與必然產物,在一個異化了的世界中,人必然承載著“雙重地獄”的悲劇性外境。

關鍵字:變形 反抗 順從 潛意識 他人 粘滯

分裂 懲罰 自我懲罰 沉淪 噁心

地獄 雙重地獄

“說不盡的卡夫卡。”這是卡夫卡研究者的一句口頭禪,要對卡夫卡文學的哲學底蘊進行一番全面的把握,確實具有相當的難度,所以我僅選擇他作品中的一個文字來進行研究,試圖從中獲得一些哲學層次的東西。在卡夫卡的眾多作品中,《變形記》是很突出的一部,也是相對獨特的一部,它在很多方面似乎都不同於他的兩部探討真理,奧秘,正義和生存的荒誕性的長篇小說——《審判》和《城堡》,以至於有些觀點認為《變形記》不能算作卡夫卡的成熟作品。我的想法與這些觀點不同:《變形記》中集中展示了貫穿於他的創作歷程始終的一些主題或題材如“動物”, “與世界相疏離的人”,“父子關係”等等,也突出地展現了其文學創作的基本藝術手法和技巧,如內心獨白,象徵和比喻等,

[i]

[i]

因此是一部成熟而完備的作品,是具有進行獨立研究的價值和意義的。

在這篇論文中,我要探討的核心問題就是“變形”的涵義,包括它的象徵涵義與哲學意義。前者直接與作品的主題相關,這個主題如此撲朔迷離,以至於眾說紛紜,我的基本研究方法是:“得象忘言,得意忘象”,即從文字入手,分析“變形”的象徵,獲得其象徵涵義。對於後者,前人已經嘗試過運用馬克思主義,弗羅伊德理論以及存在主義等許多哲學理論來進行闡釋;在研究之初即要面對這樣一些五花八門的解讀模式,想要獨闢蹊徑開拓出新的闡釋視角,的確很困難,只有盡力而為,不計後果便是了。我主要是從海德格爾·薩特為代表的存在主義理論這一視角來闡釋作品的哲學涵義的,這種做法並不意味著我就是認為卡夫卡的思想是存在主義的,而只是想找到二者(卡夫卡和存在主義哲學家)在理解人類處境問題上的“共通之處”,以期從哲學的角度來解讀這部充滿奧秘的作品。

在我的分析中,“變形”的象徵內涵將被解析為:“反抗—分裂—懲罰”三個互相交織的因素,其哲學涵義也將用自由,粘滯,異化,沉淪等概念和理論來進行闡釋。

以下是《變形記》各章情節的簡要概括:

第一章:格里高爾變成了一隻巨大的甲蟲,他抱怨自己的工作,又急著趕去赴差。秘書主任登門問罪,格里高爾走出臥室苦苦哀求卻嚇跑了他。父親發怒將他趕回房間。

第二章:格里高爾的囚禁生活。無意間嚇壞母親,焦急地跑出房間,父親狂怒,用蘋果追打他。

第三章:家人逐漸淡忘了格里高爾,並對他忍無可忍,希望他能離去。不久,他死去。家人如釋重負,全家請假出遊,計劃前途未來。

反抗與粘滯

一天早晨,格里高爾·薩姆沙從不安的睡夢中醒來,發現自己躺在床上變成了一隻巨大的甲蟲。

以上就是這個故事的開始。這是一場悲劇,正如大多數古希臘悲劇一樣,主人公都要遭受命運“無端”的肆虐,經歷無窮無盡的苦難,最終可能會走向死亡。古希臘悲劇的主人公,例如普羅米修斯、俄狄浦斯以及安提戈涅等等,傾其一生都在與命運抗爭,因此,他們便成為了古典世界的“英雄”。而相反的,《變形記》的主人公格里高爾,雖然也承受了命運最惡毒的詛咒——莫名其妙地變成了一隻“巨大的甲蟲”,但是在這以後,他滿腦子裡考慮的並不是“他遭受的厄運本身”而主要是他的“工作”。“變成甲蟲”,這一突如其來的恐怖事件帶給他的最大苦惱並不是自己“變成甲蟲”這個事件本身,而是由之引起的極度焦慮和痛楚:他自己不能從本上爬起來去趕早班火車,這樣無疑會耽誤他今天的“差事”,為了把自己龐大的“蟲身”弄下床,去趕火車,去赴差,他甚至不惜把自己差點兒摔成癱瘓。

[iii]

[iii]

這是整個悲劇最令人震驚,最令人深省的地方之一,從某種意義上說,格里高爾正是與英雄形象相對立的“犬儒”形象。在下面的討論中,我們將看到:讓他如此牽腸掛肚的究竟是怎樣一份“工作”。

如何評價卡夫卡的作品《變形記》?

“啊,天哪,……我怎麼單單挑上這麼一個累人的差使呢!”格里高爾對這份工作進行了很長時間的抱怨,最後歸結為一句話:“讓這一切都見鬼去吧!”他對“老闆”更是有無窮的怨憤:“如果不是為了父母親而總是謹小慎微,我早就辭職不幹了,我早就會跑到老闆面前,把肚子裡的氣出個痛快。那個傢伙準會從寫字桌後面直蹦起來!”從這些敘述中,我們發現了一種強烈的“反抗情緒”,雖然這種反抗只是他的一種“想象”,而且只要一想到父母,一想到父母欠老闆的債,它們就會立刻消失,留下來的依然是那些濃重的焦慮:他的工作,他得起床去趕火車,去赴差。這種“反抗情緒”雖然強烈,且一直出現在主人公以後的內在意識中,但卻顯然是一時興起的衝動,短暫的,零碎的,極易被壓制下去的因而是不連續地出現的,然而貫穿始終的只是一種:“無奈的順從” 。

如何評價卡夫卡的作品《變形記》?

我們首先來分析這種“反抗情緒”,主人公究竟在反抗什麼呢?雖然主人公的反抗意識及其物件是以一種脆弱的想象來表達的,但是卻如此形象、生動,可以看到,他的差事是一份相當“累人”的苦差,“長年累月到處奔波”,“經常出門的煩惱”,“擔心各次火車的倒換” ,“不定時而且低劣的飲食” ,“萍水相逢的人……永遠也不會變成知己的朋友”,至於“老闆”就更加讓人不能忍受了:他“總是那樣居高臨下坐在桌了上面對職員發號施令”,就像個“暴君”,而受“暴君”操縱的同事也成了其爪牙、工具、為其惡行張目,其中的一名“爪牙”即“秘書主任”緊接著就會因為主人公沒有趕上火車而氣勢洶洶地“登門問罪”。

[vi]

[vi]

格里高爾的工作處境是一種非常窘困,煩惱和壓迫性的,他不但要處理各種煩雜的事務,又要與處處企圖控制壓榨自己的一群人周旋,向他們臣服、順從,真是又“煩忙”又“煩心”,怎一個“煩”字了得!

如何評價卡夫卡的作品《變形記》?

然而,格里高爾強壓制住反抗的念頭,對這些不斷煩擾,戕害他的一切,卻一味的逆來順受,這又是因為父母欠老闆的債務和他自己負擔著家庭的責任的緣故:“如果不是為了父母親而總是謹小慎微,我早就辭職不幹了,……”,“只要等我攢夠了錢還清父母的債……”對父母,對家庭的這種強烈的責任感,使他立刻陷入到一種“瘋狂的”憂慮中:他怎樣下床,穿衣,趕早班火車,去赴差,而先前的那些“拋充工作”,“氣壞老闆”等充滿反抗情緒的想象都被迅速地拋至腦後了。

[vii]

[vii]

我們將發現——這是格里高爾本人沒有意識到的——父母的期望和他們的債務,整個積壓在他身上的沉重負擔同樣是造成他現在的“煩”和最終的“沉淪”悲劇的重要原因。主人公沒有意識到這一點,而作者本人卻意識到了,在卡夫卡的一生經歷中可以找到許多與格里高爾的處境驚人的相似之處:從小就被灌輸的繼承家業的責任感,受父親逼迫而從事的煩人工作,早年對家庭,父親的一貫順從與妥協。這些把作者與主人公緊密聯絡起來的共同的東西,在某種意義上說,就是存在主義者們所說的“粘滯”在他身上的“世界”,就是“附著”在我們每個人身上揮之不去,深入血肉骨髓的“人群”。

卡夫卡他是一位用德語寫作的業餘作家,國籍屬奧匈帝國。他與法國作家馬賽爾·普魯斯特,愛爾蘭作家詹姆斯·喬伊斯並稱為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先驅和大師。現代文學追求夢幻世界、怪誕的風格、崇尚強烈的情感、酷烈的畫面。卡夫卡生前默默無聞,孤獨地奮鬥,隨著時間的流逝,他的價值才逐漸為人們所認識,作品引起了世界的震動,並在世界範圍內形成一股“卡夫卡”熱,經久不衰。 受卡夫卡影響的作家有薩特、加繆、昆德拉等。

如何評價卡夫卡的作品《變形記》?

卡夫卡的小說揭示了一種荒誕的充滿非理性色彩的景象,個人式的、憂鬱的、孤獨的情緒,運用的是象徵式的手法。後世的許多現代主義文學流派如“荒誕派戲劇”、法國的“新小說”等都把卡夫卡奉為自己的鼻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