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讓我們活成了錙銖必較的樣子?

是什麼讓我們活成了錙銖必較的樣子?人生就是一場修行N2022-03-28 15:49:53

報復行為是一種精準的“迴應”

從心理學角度看,報復行為同樣具有積極的影響。報復行為其實是一種精準的“迴應”,迴應我們過去的遭遇,有助於瓦解曾經那個脆弱、無主見的自我。

在人生的最初階段,我們普遍不具備“迴應”能力,我們更多的是接受批評,接受各種方式的教育,以至於我們的內心極度脆弱,而這些被壓抑的報復心理,很可能導致恨意旁引,傷害自己與身邊的人。

比如,一個不善言辭的孩子在與父母吵架後,可能會猛摔臥室門,幾天不和父母說話,然後,他會把這種情緒傳遞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卻終究沒有對父母的言行做出精準的“迴應”。

回到生活中,當一個人被惡語中傷時,他或許不會立刻發作,但這次傷害卻會留存於其心中。特別是校園霸凌,在面對欺軟怕硬、得寸進尺的人時,以德報怨顯得更加無力。

很多時候,一味的原諒可能會招致更大的惡果,在各種校園霸凌案件的背後,那些默默無聲的同學內心將遭到極大的傷害, 譬如長期的折磨可能會導致抑鬱,而留給家人的只有無盡的悲傷與遺憾。

負面情緒的釋放

從心理層面看,睚眥必報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釋放這種負面情緒,也可以避免個人的胡思亂想。被傷害卻選擇寬容,並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做到,如果強行忍讓,很可能招致心靈創傷,以及對善意與惡意,都同等強烈的防備心理,同時也可能會產生自卑的情緒,甚至嚴重的自我否定。

心理學研究發現,經常自我否定的人更容易陷入拖延、疲憊的惡性迴圈,最後自暴自棄。而具有一定的報復行為,對生活中所遭受的各種苦惱予以“迴應”,反而有利於我們釋放壓力,避免因為性格軟弱陷入困境。

復仇:一種威懾性自我保護手段

很多時候,復仇能夠帶來一種特別的愉悅感,它既是一種威懾性自我保護手段,也是一種源自人類本性的想法。只是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的報復性心理被社會規則所壓制了。

是什麼讓我們活成了錙銖必較的樣子?